解放军总医院提升卫勤能力 建“3+X+Y”训练模式
它是我军医院的“排头兵”: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密集、保障设施配套,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综合实力全军领先,被誉为“医疗航母”。
它是国家医改的“试验田”:“建设研究型医院”“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十六条举措”等医疗服务经验被作为全国典型宣传,成为医改大潮的精彩浪花。
它是医学研究的“开拓者”:在世界上开创外科手术解决复杂胆道疾病先河,首创鲜红斑痣治疗新方法,首先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概念及系统诊治方法……
它就是我国我军重要战略卫勤力量——解放军总医院,今年8月5日,它迎来60岁生日。
风雨奋进一甲子,军旗辉映红十字。解放军总医院以战略后方总医院的使命担当,向着“军队全面领先、国内整体一流、世界先进行列”的目标迈进,不断开辟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的新航程。
7名院士领衔野战科研攻关,7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把学科优势转化为卫勤保障强势,擦亮“金字招牌”,铸牢“打赢盾牌”——
打造能打胜仗“卫勤战舰”
初秋,塞北某演兵场,火光耀眼,炮声震耳。
炮兵阵地上,佩戴浅绿色护听器的官兵口令传达清晰顺畅,情况处置镇定自若。这款由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研究所研制的新型护听器,能够在消除噪声的同时,采用滤波技术保证语频范围的语言传输通畅不衰,降低声损伤的发生率。
为战而医,为战而研。面对现代战争声损伤致聋这一世界医学难题,该院历时20年攻关取得了听觉防护与康复系列研究成果,为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院60年来,该院始终坚持擦亮“金字招牌”首先要铸牢“打赢盾牌”,以军事科研创新推动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提升,打造能打胜仗的“卫勤战舰”——
7名院士领衔野战科研课题攻关。该院聘请黎介寿、程天民、王正国3位院士为野战外科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与本院的黄志强、盛志勇、卢世璧等院士一道,领衔野战外科研究;野战内科由陈香美院士领衔,建成的野战内科实验室居国内领先水平。
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战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系列研究、战创伤脊髓神经损伤救治及晚期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等,一系列以“军”字头为牵引的科研项目紧贴战场卫勤保障需求,在该院遍地开花。
近年来,该院积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卫勤保障需求,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33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和研究所,5名院士、68名技术三级以上专家,聚焦打赢、集智攻关,着力打造高复杂战创伤救治基地。
记者从该院2013年上半年总结中看到了一个新词:提升战场适应度。院长李书章介绍说,战场适应度是医院姓军为战、保障战场能力的评价指数。接着,他列举了该院卫勤建设的最新举措——
23个军事医学课题获批立项,野战内科学、外科学被增列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把优势学科进一步聚焦战场需求;
抽组力量成立3个应急前卫分队,建立“3+X+Y”卫勤训练新模式,圆满完成全军某救援综合演练,使卫勤力量进一步适应野战救治;
……
年均接诊军队患者百万人次,近4年年均补贴军人医疗费用2.5亿元。把为兵服务摆在战略位置,畅通“生命通道”,营造“温暖港湾”——
构建服务官兵“生命方舟”
这是一张西北边关寄来的全家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幸福甜蜜。照片中的军人叫周存建,新疆军区边防某部军官,谁能想到两年前的他还是一名生命垂危的肿瘤患者。
2011年5月,周存建因肝脏肿瘤紧急转至解放军总医院。专家会诊后认为,肝脏移植是唯一可行的治愈手段。
已90岁高龄的黄志强院士得知救治边防军人的消息后,主动参加会诊并亲自审定手术方案。由于患者是二次手术,术中粘连重、手术难度大,专家组整整用了19个小时才完成。
全程守候,精心护理。术后,周存建各项复查结果正常,重回边防带兵训练。更令人欣喜的是,出院后他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喜结连理,后来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院士服务边防官兵,是解放军总医院倾心为兵服务的一个缩影。该院担负着中央军委、四总部和驻京部队200个体系单位20多万名官兵的医疗保障任务,承担着全军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转诊和收治任务,年均接诊军队患者百万人次、年均收容近万人次。
患者量如此大,如何确保为兵服务质量?该院党委把为兵服务提升到战略地位,推动服务从优先到优质的转变——
优先:实行军人伤病员挂号、就诊、检查、取药、住院、手术“六优先”,实现服务“零距离”,确保检查“零预约”,逐步实现急症“零候床”。
优质:精心打造优质医疗流程,努力创造优质医疗环境,全面锻造优质服务品牌,建立全面覆盖诊疗活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
优化:在门诊楼专辟一层为军人诊区,实行挂号就诊、取药和入院“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行诊疗服务信息化,进一步简化官兵就医流程。
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该院政委陶德平说:“医院严格贯彻落实《军队医院确保为部队服务的规定》,通过梳理完善规章制度,使为军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在该院为军服务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封来自部队的感谢信,信首的称呼是“宋妈妈”。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宋妈妈”的,是重症医学科主任宋青。
2012年8月,某部战士杨建青在进行体能训练时突然晕倒、意识不清,被诊断为劳力性热射病。这种病发病急、恶化快、抢救成功率低。接到求援后,解放军总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宋青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经过5个多月的全力抢救和治疗,累计投入100余万元,终于使杨建青康复并重返训练场。
花费百万救一兵,为军情深暖基层。医院连续7年被总部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近4年来,该院年均补贴军人医疗费用2.5亿元。
开创异地办院新模式,远程医学中心联通910家军队站点医院。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优化医疗布局,延伸服务触角——
变身扬帆出海“保障集群”
北京,西沙永兴岛,相距近4000公里。
今年4月,守岛战士再次迎来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专家们不顾长途旅行疲劳和炎热高温,登岛为战士巡诊。一名战士患了严重的脚气病,脚部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皮肤科专家李恒进为这名战士脱掉鞋袜,一个趾缝一个趾缝涂抹脚气膏,边治疗边交代预防措施。
这一幕,温暖了在场所有战士:“没想到在南海前哨能享受到北京专家的面对面服务!”
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样的服务今后会更经常、更方便。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落户三亚,有力提升了军民健康保障水平。海南分院开诊至今,已接诊军民累计33.97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384名,创造了40余项救治“全省第一”。
从地处北京的后方总医院,到如今规划建设的“两院三地八区”格局,解放军总医院已成为分布北京、河北、海南等地的跨地区综合性医院,“医疗航母”变身“保障集群”,服务格局更加优化,辐射触角遍及全国。
“医疗航母”开辟信息服务航道,“健康天路”直通雪山哨卡——
随着远程会诊系统的开通,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卡的官兵足不出户,就能接受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的诊疗。该院远程医学中心在1400多个基层医院(包括910家军队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站点。截至今年6月底,远程会诊超过2万例次,其中为军会诊845例。
“医疗航母”开辟医疗服务新模式,“随身医院”情暖百万军民——
随着由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正式启用,市民持卡能实现挂号预约、跨医院看病……该医院还与各体系部队卫生所、医疗队实现连线,官兵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一模式惠及百万军民。
今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该院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张梅奎带领两名技术人员,携带便携式移动远程医疗工作站前往灾区一线。这套笔记本大小的远程会诊终端在病房中与北京连线,成功会诊重症病例67例,解决疑难救治问题20多个。
“流动医院”“网上门诊”“便携式医院”,新型服务方式架起一座座呵护军民健康的桥梁;“对口帮建医院”“支援西部大开发帮扶基地”“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共建帮带结出暖兵惠民的累累硕果。
短评 当好卫勤保障排头兵
60年风雨洗礼,60载春华秋实。作为我军战略后方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始终践行军队医院姓军为兵、服务人民的宗旨,传承红军医院血脉,弘扬白求恩精神,继往开来、艰苦创业,谱写了卫勤保障的精彩篇章。
作为我军医院的“排头兵”,解放军总医院始终着眼军事效益,把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摆在首位,把优质医疗资源向战场保障聚焦,把姓军为战作为金字招牌的底色,不断书写卫勤保障排头兵新篇章。
军队医院作为我军卫勤保障的主体,就是要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把保障着力点从后方保障向前沿突击转变,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加有力的卫勤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