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老专家边防巡诊:特殊设备防战士检查感染
10月已经进入胃溃疡的高发期,肿瘤科专家刘端祺的门前排起长队,战士们都等待着做内窥镜检查。韩松豫摄
16日4时30分,消化科诊室的门前已经排起了20多人的长队,一个小战士好奇的推开门缝,只见一位略显疲惫的老军医正在分析着病人的胃镜检查结果。在战士眼里这位“和蔼的老大夫”正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华益慰医疗队”70岁的肿瘤专家刘端祺。
刘端祺递给某边防连战士宋欣峰一个棕色的小瓶子,“这是麻药,喝的时候先在嘴里含10秒钟,然后再咽下去。”有些紧张的宋欣峰服下麻药后便躺在了用两张桌子临时搭建的检测台上。
消化内科医师俞剑伟刚刚将胃镜管下到宋欣峰喉咙内就被他呕了出来,由于呕吐宋欣峰身体开始剧烈的抖动起来,刘端祺连忙走过来一边盯着显示器上的结果,一边按摩宋欣峰耳朵上的穴道,“大口呼气,做吞咽动作,这样就不难受了。”刘端祺抓住宋欣峰由于紧张而乱挥的双手,“呼气,千万别忍着。”
一个溃疡面已经清晰的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刘端祺对阿拉善军分区医院院长靳宏松说:“又是一例十二指肠球溃疡,这已经是今天的第4例消化道溃疡,10月份正是胃溃疡等胃病的高发季节,比春夏季增加了很多。”
面对这种情况,刘端祺及时向医疗队的领导做了汇报,下午要专门给战士们讲讲如何进行消化道疾病防治。
这已经是刘端祺第5年跟随“华益慰医疗队”进行巡诊,作为全国2012年先进科技工作者,他的医术在军内享有盛名,但是这些战士并不知道,只是亲切的称呼他“老大夫”。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做检查之前消化内科医师谢惠都会给胃镜管套上内镜一次性防感染护套系统,边防巡诊卫生条件有限,这是“华益慰医疗队”以及北京总医院消化科为了更好的适应边关巡诊的条件而专门与某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
2010年,“华益慰医疗队”第一次在边防巡诊中引进内镜检查,这正是在刘端祺等专家的努力下实现的,引进当年就发现了两例严重的病例:一例是海拉尔军分区的一位科长;另一例则是阿拉善军分区边防某团的包参谋。两人平时均感胃部不适,在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清楚看到胃内正在大量的出血,确诊为胃溃疡合并活动性出血,刘端祺立即为两位患者进行了镜下止血,病情稳定后送回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如果当时不是‘华益慰医疗队’及时做了这项诊疗,这两个人的病情发展就难以预料。”事后很多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而让刘端祺感到欣慰的是,戍边的官兵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健康。
当记者问刘端祺,为何70岁高龄还坚持参加医疗队巡诊时,他说:“43年前,我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一个叫做花寨的村落做医疗队员,每天就医的农民中不乏肿瘤尤其是食管癌、胃癌患者。他们被癌症吞噬,日渐消瘦,终成‘恶液质’……遗体被亲人放在老黄牛拉着的大木轮车上缓缓地离我远去,黄沙地上留下两行深深的车辙,不久,便被狂风吹去,了无痕迹。这一切,就象一幅凄冷的油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只有亲眼看到过边关人民的苦,才会被由衷的触动。年轻的刘端祺暗下决心,尽自己的一份力,绝不让边关的官兵与人民承受病痛之苦。
2009年“华益慰医疗队”第一次开始巡诊,刘端祺就为边防战士们带来了健康讲座,他每到一处都认真为战士讲述健康知识,培养起战士们的“健商”,提高战士们对健康的正确认知和实践,督促大家少吸烟、少饮酒,将胃病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5年的巡诊下来,大大的提高了边防官兵们的健康意识,增长了健康知识。
经过刘端祺的努力,这几年战士患病几率也明显下降,并且已经从最初的害怕胃镜检查变为积极要求检查。
当医疗队来到某边防连时,刘端祺走到一根黑漆漆的木头电线杆前,眼中充满了怀念,“我从1967年刚离开学校即到酒泉戈壁,直到1973年,每年都因各种任务和沙漠相伴。1969年3月,当时在兰州军区执行任务的我和战友们一起,从银川开始,一路埋下了近千里的电线杆,这就是其中的一根。”
刘端祺轻轻抚摸着眼前的电线杆,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也许从那时起,刘端祺就把对边疆的牵挂深深的埋在了心里,“边关并不遥远,它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韩松豫 刘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