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海测船大队完成南海某项重大测量任务
港口、河道、岛屿、近海、公海……今年入春至今,南海舰队某海测船大队先后派遣20多个测量分队、400多名官兵,或上高山,或下海岛,或军舰出海,他们如一个个棋子,遍布在祖国千余公里领海线上。面对如此繁多的各项使命任务,大队政委刘育雄信心十足。
人才旺,事业兴。这个大队党委在实践“强军梦”的过程中,把加强人才建设作为向强军目标聚焦着力的支撑点,以人为本,更新观念,部队发展呈现出梧桐花开凤飞翔的喜人局面。
保人才就是保战斗力
去年初,大队政委刘育雄从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的位置调动到该部走马上任。在当月的干部转业接替摸底中,他了解到:测绘处工程师宁林春、刘翀提出转业。
“一个专业过硬,在工作中正如鱼得水的技术人才,为啥提出了转业申请?”经进一步调查,刘育雄得知:尽管宁林春和刘翀每年都平均外出执行完成大量测绘任务200多天,但由于基层部队不像科研单位,干了不少活却只开花不结果,由于缺少科研成果,结果连续三年审报高级工程师都未获批准。面对晋升无望,俩人蒙生了转业的念头。
对此,大队积极与上级机关进行沟通与协调,有关部门针对基层部队的具体实际,及时给他们晋升了高级工程师。
留队后的宁林春和刘翀干劲比过去更足了。宁高工针对海洋测量中不同仪器出现的系统差,经过反复实验论证,解决了困扰海军海洋测量领域多年的“老大难”。刘高工作为近海水深测量骨干,带领技术分队连续一百多天战斗在西沙海域,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测量任务。
保留人才就是保持战斗力。近年来,这个大队在建设发展中注重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形成了一个阶梯式发展的人才队伍,涌现出海军百名专家之一、海军党代表、高级工程师董庆亮,海军海洋测绘成果检查验收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魏碧辉等一批海军知名的测绘专业领军人物,极大地促进了使命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适合舞台施展手脚
大队测绘处工程师田晋,是全军首批“四加一”培养的地方大学生干部。由于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脑“高手”。但是由于部队这几年通上了先进的全军军网,过去的局域网退出了历史舞台,田晋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以至于到最后他只能办些跑跑腿、打打杂的事,成了机关里的“鸡肋”型干部。
“金子会发光不假,但不提供光源,又怎能发光?只有给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人才才能展露才华。”2012年初,大队长谢旭佳来到这个大队后,正为大队训练资料的查找和保存发愁时,田晋的名字一下子进入他的脑海。田晋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又是个电脑“高手”,这样合适的人才,把他放到资料室,正好可以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建起大队电子数据资料库。
用人贵在用其才,把人才放到恰当位置,才华立即展露。得到重用后的田晋干劲冲天,他和测绘处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归纳,硬是将大队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所有历史资料全部进行了录用,建立起电子数据中心。现在,要想查找过去的历史资料,不再像往常那样翻箱倒柜,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一步到位。
好木匠眼里无闲木,好瓦匠没有用不好的砖。他们又举一反三,对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在新学员的专业分配上不搞一分定终身,利用年终干部转业接替和岗位调整的机会,对10多名不适合本专业的干部及时进行岗位调整,确保人才在合适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把闲置人才利用起来
去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担负中远海测量任务的大队“李四光”船转隶地方渔政部门,继续担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任。旧船转隶后,船上百余名技术骨干一时“下岗待业”。按照计划近年将有新的测量船列装大队,但具体何时列装情况不明。
面对一时闲置的测量人员,大队长谢旭佳、政委刘育雄经过认真分析后作出决定,变“守株待兔”为放鹰捉兔。于是,大队成立了相应的训练改革小组,专门负责该部分人员的转岗培养。没有专业教材,大队组织技术骨干编写了海洋重力、海洋磁力、近海水深、沿岸水深、控制与地形等系列教材,受到海军、舰队的高度评价,并通过海军专家组评审。经过3个多月的专业培训,使这百余名技术骨干得以及时转岗,为大队其他专业的测量岗位输送了大量人才。
让闲置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大队作为海军海洋测绘的技术部队,拥有海洋大地测量、海洋水深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磁力测量等多个专业。随着使命任务的增多,大队每年都要同时面临多项测量任务,有些专业人员忙的不可开交,有的专业人员却门可罗雀。如何解决“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现象?大队通过开展“一专多能”训练,让官兵在保证精通本专业技术的同时,积极掌握学习相近和相邻专业知识。
前不久,大队官兵执行南海某项重大测量任务,需要派遣沿岸水深和沿岸大地两个测量分队同时出动,可结果只需要3名相关技术人员就搞定了。
今年以来,这个大队受领的测量任务比过去3年的总和还要多,经常是测量分队和测量人员多路同时出击。“没有去年底的人才转岗培训,哪能胜任这么多的测量任务!”谈到这些,大队测绘处杨建宇处长感慨万千。(李根成 唐兵 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