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广东总队韶关支队处理6名侵占士兵利益干部
“领导清正、党委清廉”,武警广东总队韶关支队党委“一班人”把风气建设作为党委班子建设的突破口,聚焦“掌好权、用好权”使劲用力,近年来被武警部队评为“创先争优先进旅团级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一)
2009年初,支队党委班子调整。对涉及战士入党、考学、学技术、选改士官等切身利益问题进行了明察暗访后,支队党委会上,新任支队长郑烨说:“不正之风对部队形象、对战斗力的侵蚀不容低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和战士隔开。”
为了纠治这类问题,支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严肃查处。公开处理了6名侵占士兵利益的干部骨干。
公开承诺。在支队预提士官集训开训动员会上,郑烨代表党委郑重承诺:“从现在开始,在处理涉及士兵切身利益问题上,谁用金钱买进步我们就让谁的钞票打水漂,哪个班子成员插手我们就处理哪个!”
阳光操作。在战士入党、考学、学技术、选改士官等方面,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基层推荐、审查考核、选前公示、组织审批等程序确定人选。总队下达士官选取名额后,支队将名额一次性全部分到中队,把名额、条件和程序“晒”在阳光下。
士官谢文对记者说:“我就是靠努力工作和考核成绩留队转士官的!”
谢文现在是三中队的班长。2009年底,他因表现突出、素质过硬,被大队推荐参加预提指挥士官集训,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结业考核。
5年来,支队有388人次立功受奖,373名士兵入党、考学、提干,660名士兵选改士官、217名士兵学技术,全部阳光操作,打造了一方净土。
(二)
“我从没想到自己能和支队党委常委一起研究干部使用,更想不到我的意见还被党委采纳了。”说起那次经历,已转业的刘翠同至今还激动不已。
主官配备是否合理,对单位建设至关重要。支队地处粤湘赣3省交界处,30多个基层单位分散在400多公里的范围内,选准配强主官就显得更为重要。支队党委决定:开门纳谏,“集体相马”,走群众路线选人用人。
2010年3月17日,支队党委常委与在支队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的机关部门副职领导、科室负责人及大队军政主官,就党委初步确定的大、中队主官配备方案,围绕“该不该提拔”“谁该与谁搭档”等具体问题进行公开讨论。
时任七大队教导员的刘翠同大胆进言,教导队的主官搭配不科学,两名主官性格刚烈,过去共事时就有过节,不宜在一起搭班子。警务科科长熊志伟提出,曲江区中队指导员性格比较内向,军事素质较弱,与中队长人选不符合强弱搭配、性格互补的原则。副参谋长荣小慧说,直属分队长期后进,应挑选两名敢抓敢管的中队主官……最后,方案中有8名主官重新搭配或另荐新人。
研究干部使用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为何让“局外人”参与用人决策?当初,有人感到不理解:这不是明摆着削弱主官的权力吗?但支队领导认为,选人用人“集体相马”,使各级班子配备结构合理、坚强有力,为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当年年底,支队党委自支队2005年合编以来首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党委。
(三)
“这年头,只听说挖空心思上项目的,还没见过有了工程往外推的!”听到支队作战指挥中心工程已经交由市政府承建后,许多地方老板认为支队领导简直是傻到家了。
最近几年,适逢加快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基层营房整治、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地方老板得知后,或托关系攻关,或提见面礼拜访,招标还没开始,支队领导就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
如何做到既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又确保领导干部清正廉洁,还不影响部队正常工作“三全其美”?支队党委进行了反复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这些项目的经费大多都是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拨款,由政府承建,采取“交钥匙工程”合情合理。达成共识后,支队长、政委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近几年,支队对基层中队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改造,展开25个基建项目,全部委托当地政府部门投标,没有插手一个建设项目。
武警部队双重领导的体制,决定了除标准经费外其它经费都由地方政府保障。过去,这些经费大多都是通过“找钱”的方式来争取。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成效,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级主官都把主要精力用在“找钱”上,影响正常抓建。另一方面是申请经费程序不规范,存在“短期行为”,极易诱发职务犯罪。
2010年10月,支队党委在广东率先推动地方党委召开议警会议,形成了《关于加强市武警支队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各县(市、区)武警中队现代化建设的通知》《韶关市委专题研究武警支队有关工作会议纪要》3份红头文件,将支队、各县(市、区)中队年度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支队申领经费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如何管好用好这些经费?支队政委徐东说:“支队认准一个理,党委集体理财,严格财经制度,严把审批关口。”
“部队的建设交给大家,个人的前途交给组织。”在部队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3名支队干部提前晋职晋衔,34名随军官兵家属、50名转业干部的工作在支队领导的亲自关心下得到了满意安置。(吴杰、陈荫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