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队长回忆周恩来:乘公共汽车解决交通拥挤
口述者简介:闫国英,河北省无极县人,江苏省赣榆县人武部原部长。1926年5月出生,1945年1月入伍,1982年7月离休。曾任中央警卫团三中队中队长,1954年-1964年,负责周恩来总理住地——中南海西花厅的保卫工作。
负责保卫中南海西花厅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无极县二区东马村,1926年生,1945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0年初,我在北京纠察总队司令部侦察队当便衣侦察员,到了年底,纠察总队编入首都公安警卫师政保大队。第二年3月,我又从政保大队调到公安警卫师一团司令部任警卫股侦察参谋。警卫师一团的另一个称呼就是中央警卫团,驻在中南海,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卫工作。
1954年3月,我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团三中队中队长,负责周总理住地———中南海西花厅的保卫工作。工作期间,我所带领的警卫中队曾荣获集体三等功。那时我们住在旧的平房里,每天三顿饭都在食堂吃。总理的警卫工作紧,经常不回家,大概一个礼拜才能回家一次。在周总理身边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那段日子让我终生难忘。
“怎么能把我同群众隔开呢?”
周总理在外出视察工作时,一向不喜欢警卫人员过多,特别反对前呼后拥。他经常对警卫人员说,做好保卫工作不能单靠你们这几个警卫人员,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1951年春天,周总理由于过度劳累生了病,毛主席让他去大连休养,警卫人员为了让周总理行动方便,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他笑着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同群众隔开呢?”到大连后,他利用休养时间,到大连各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并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有一次,周总理去北戴河开会,他和邓颖超会后穿着普通的布衣服散步时,周围车来人往,我带着一个警卫员紧跟在他们后边。周总理对我说:“没事,没事,你们回去吧。”走了一会儿,他发现我和警卫员仍在后面跟着,就说:“闫队长,你们快回去,我们没事。”我说:“我们也没事”。可周总理的话总得听,我只好和警卫员远远地站着,心里却急得跟什么似的。
周总理十分关心群众生活。1954年冬天,他听说北京市的交通很拥挤,广大职工上下班很不方便。他为了亲自了解情况,就在一天傍晚,职工下班时间,在北京图书馆门前上了一辆公共汽车。乘了一段公共汽车后,周总理又换乘无轨电车,在北京城内转了半个圈。当时公共汽车上很拥挤,乘客们看到周总理同他们一起乘公共汽车,都非常感动。大家都站起来争着给他让座,周总理很和气地让大家坐下,他自己却站着,并亲切地同乘客们交谈,问他们是哪个单位的,生活得怎么样,上下班的路上要用多少时间。当时,乘客们都感动地说:“总理工作那么忙,还来和我们一起乘公共汽车,我们十分过意不去啊。”周总理说:“我也来体会一下你们的生活嘛。”事后,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难忘总理的艰苦朴素
当年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49年进北京后,周总理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院子里长着许多他喜爱的海棠花,空隙的地上还种着玉米。他住的房子是一座老式的四合院旧平房,梁柱有些已经腐朽,油漆也已大部分剥落,窗户开裂了,到了冬天还要用报纸糊窗户缝。房屋地面是用大块方砖铺的,很容易潮湿。工作人员考虑到周总理经常夜间办公,时间长了容易生病,曾几次想给总理修房子,但都被他拒绝了。1959年,房管部门乘周总理到外地的机会,将房子修理了。周总理回来后,当即提出了批评,后来,他还在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他总是说:“我们现在的条件比在延安住窑洞时强多了,钱要用在发展生产上,用在改善人民生活上。”
周总理日常吃的饭菜非常简单。周总理和邓颖超规定,每天吃饭的主食至少要吃三分之一粗粮,他们经常吃玉米面和小米等杂粮。有人问他们,你们怎么吃得这样简单啊?周总理回答说:“这比人民群众已经好多了,比过去好多了,我们不能忘本啊!”1960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周总理带头节衣缩食,处处精打细算。周总理和邓颖超不吃猪肉,不吃鸡蛋。邓大姐规定剩饭、剩菜都不许倒掉,留着下顿再吃。周总理晚上工作时,邓大姐都要让我们将总理办公室外面的灯和路灯都关了,说不能浪费电。看到水龙头滴水,也要赶紧去关紧。
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周总理有时在家请客吃饭,是私事的,都是自己拿钱。是公事的,由炊事员到大食堂领来油、肉、菜自己做,用不完的油、肉再由炊事员送回大食堂。周总理睡觉用的是普通木板床,盖的被子是十几年前的旧被子,用的一套睡衣是1950年买的,颜色都褪了,破了又补,一直穿到逝世前。他的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面补了14个补丁,一双皮鞋的鞋底磨穿了三次,仍然是补了再穿。
周总理在家里讲究艰苦朴素,外出视察也是如此。1956年春,周总理到鞍钢视察,闫国英作为保卫人员随行。在当地宾馆,服务人员特意为周总理做了四菜一汤,可是被他婉言谢绝了,并做出规定,每餐一饭一菜。他还说,东北不是产高粱米、大豆嘛,就吃这样的饭菜吧。有一次周总理看到菜里有海(虾)米,就对服务员说,这海米很贵呀,一般不要吃。海米可以出口换外汇,能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周总理的一席话,感动得服务员流下了眼泪。
在视察大庆油田期间,周总理一到那里就规定,吃饭顿顿要有粗粮,一律不喝酒,并亲自审定了食谱。有一天中午饭,主食是高粱米、芸豆干饭和玉米渣子粥,副食是白菜、土豆、萝卜一起煮的大锅菜。周总理吃了一碗饭后,说:“我爱吃你们这种高粱米饭,请再来一碗!”炊事员几次提出要把准备好的蛋糕、点心端上来,都被他谢绝了。
公私分明不搞特殊化
外出开会时,周总理总是自己带茶叶,如果忘了带,就喝白开水。吃饭、洗衣服,都是自己拿钱,就连坐公共汽车也是公私分明。他把外出理发、看戏、去医院看病,都当成私事,要求司机记账,自己付钱。有些应该由公家供给的东西,如他身边服务人员用的药品、肥皂,服务人员的订报费等,都是他自己负担。
周总理坚决反对送礼,凡是给他送的礼一律退回,实在退不了的,他自己付钱后,交有关部门处理。1962年,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去北京开会时,顺便给周总理带了些土特产。周总理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把东西原封不动地退回,还附了一份国务院关于禁止请客送礼的文件,他亲笔在文件上写了指示,要省委、地委和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按照文件精神办。
1960年,周总理的一个侄子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1961年,周尔辉结婚后,女方仍在淮安县工作。当北京钢铁学院知道了周尔辉和周总理是亲属关系后,为了他们夫妇团聚,决定把女方调到北京来。周总理知道后,不同意这样做,亲自动员侄儿夫妇一起去淮安工作,并对他们说:“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周总理还说:“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学校里学的东西也可以带到家乡去发挥作用嘛!”之后,周总理又说服北京钢铁学院的领导同意,让这对夫妇回到了淮安。
“周总理不允许自家亲戚搞特殊化,自己更是不搞特殊化。”1958年5月25日,周总理带领国务院机关部、局长以上干部共五百多人,到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他高举红旗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和工地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参加劳动的国务院机关人员住在一所学校里,步行8里路才能到工地。“周总理和大家一起步行到工地,每天劳动8个小时,从不迟到早退,搬料、运料、装车、拉车、推车,样样都干。”有一次他在运料时,被石头砸破了手,大家劝他去包扎一下,休息休息。周总理却笑着说:“轻伤不下火线嘛。”
一个多星期的劳动中,每天的中午饭都在工地上吃,周总理和大家一样排队领饭,然后席地而坐,一手端着一碗稀饭,一手拿着烙饼夹咸菜,吃得很香甜。大家亲切地叫他“总理”,周总理总是笑着说:“在工地上,没有总理,都是普通劳动者。”
晚上收工回来,周总理又同大家一起吃食堂里的大锅饭,一点也不特殊。惟一特殊的是,大家饭后都休息了,他又开始办公,看材料,批阅文件,有时到了后半夜两点多钟,我们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要几次劝他休息才行。
一张紧挨着周总理的合影
周总理对身边的警卫战士,也经常嘘寒问暖,散步时,碰到战士就主动拉家常。那时,战士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一次大家在练跳高时,周总理发现沙塘里的沙子太少,说:“这不行,沙太少人会受伤的,你们快去多弄些沙来。”有一次,朝鲜专门给中央领导送来朝鲜大苹果。因为当时生活非常艰苦,周总理马上召集警卫中队,分给战士们每人一个苹果。“大家心里很感动,都舍不得一下子吃下去。”
在我家的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黑白合影照片。相片外边包着透明塑料纸,再放到玻璃镜框里。相片中间,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紧靠周总理右边的人,就是身穿军装、扎着武装带的闫国英。
1957年,一批警卫人员要转业退伍了,战士们提出想和周总理合影留念。周总理听说后,利用上班前的时间,同邓大姐一起和战士们一起合影。合影时,我紧靠在周总理的身边,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拍照完毕,周总理勉励战士们回去以后好好工作,建设好家乡,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1964年,我由于身体原因离开了中南海,被调任南京外语学院军务处处长。再后来又先后调到苏北建设兵团淮北盐务局、徐州邳县人武部等地工作。1982年,我从赣榆县人武部部长任上离休。1976年,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我悲痛万分。这么多年来,一提到周总理,我总是眼角发潮,经常在夜里梦见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