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卡尔扎伊拒签美阿安全协议 或为阻美干预大选

2013年11月26日 03:3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24日再次明确,不会在明年4月初下届总统选举前与美国签署《双边安全协议》。同一天,阿富汗大支尔格会议,即大国民会议通过与美国签署《双边安全协议》,呼吁卡尔扎伊尽快签署协议。

    卡尔扎伊:

    先给和平再签字

    卡尔扎伊在为期4天的大国民会议结束讲话中说,“和平是先决条件,美国首先应该带给我们和平,那时我们才会签字,如果没有和平,这份协议将为阿富汗带来不幸。”

    卡尔扎伊没有解释这一说法,不过先前提及阿富汗需要一场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从而确保国内和平。他的发言人稍后告诉媒体,卡尔扎伊没有改变心意。

    依据联合国决议,美国主导的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任期明年年底结束。如果阿美双方不能签署新的法律协议,美国及其盟友在阿驻军将失去法律基础。

    卡尔扎伊在讲话中承认,他与美国领导人互不信任,他同时认可,签署协议总体来看符合阿富汗利益。

    克里:

    会议已通过只待签字

    会议结束后,大国民会议主席、阿富汗前总统西卜加图拉·穆贾迪迪告诉卡尔扎伊:“如果你不签字,我们会失望。”卡尔扎伊回应:“好吧!”随即离开讲台。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和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先前表态,协议必须在年底前签署,为2014年后的后续部署作准备。大国民会议结束后,克里发表声明,说会议结果是对协议“强有力的肯定”,敦促卡尔扎伊尽快签字。

    阿美双方自去年11月启动商谈《双边安全协议》,刚刚与美方就协议文本达成一致。由于协议涉及驻阿美军地位等敏感议题,触发阿富汗国内争议。

    大国民会议是阿富汗国内一种传统政治协商形式,主要由来自各地的政界人士、部族领袖、议会议员和政府官员组成,成员多由卡尔扎伊指定。依据他先前态度,通过协议草案没有悬念。

    依据程序,草案经大国民会议通过,还需卡尔扎伊签署,随即提交议会批准,最终由他再次签署生效。

    ■协议关键内容

    阿富汗要求在阿遭受“外来势力侵略时”美方有义务协助

    美国要求写明将以阿富汗为据点继续展开各类反恐行动

    阿方要求美方协助强化阿安全部队战斗能力

    美国要求租用在阿的九个军事基地,并免除美军大量税费

    美国要求阿政府同意授予驻阿美军刑事豁免权

    美国要求在执行必要行动时,可在尊重前提下搜查阿富汗人住所

    ■不签字原因

    1 摆脱美国代理人角色

    一些政治分析师认定,卡尔扎伊在签署日期上拒绝配合显现他希望与美国保持距离,在自己总统第二任期,也是最后一任执政的剩余数月保持形象,而不是以美国代理人的角色离开政治舞台。

    卡尔扎伊执政初期,美国媒体曾刊发一篇报道,把他描绘成对美国政府和美国驻阿富汗大使俯首听命的代理人,致使卡尔扎伊大怒。不过,这名总统对自身现实同样无奈:总统卫队当时由清一色美军士兵充任,他的安危系于美国手中。

    2 利用法案作筹码保选举

    一些阿富汗官员认定,卡尔扎伊只是担心美国及其盟友可能试图干涉明年的总统选举,依据阿富汗法律,他本人虽然不能再次参选,仍希望在政坛保留影响力,利用法案作为筹码,确保自己属意的候选人获得美国支持。

    阿富汗反对党领导人、前外长阿卜杜拉·阿卜杜拉是2009年总统选举中卡尔扎伊的最有力挑战者,他倾向于认同这种看法。“他要的是关乎选举的一个保证,很可能是他中意的候选人。”

    卡尔扎伊曾谴责国际社会干扰上届总统选举,指认一些国家试图为一名反对党候选人拉票。

    3 心里不爽故意装强势

    美国前驻阿富汗大使罗纳德·诺伊曼说,卡尔扎伊谈判中惯用最后时刻从美国赢取让步,“他只能是……签字让渡阿富汗(部分)主权的那个人,他明白这符合国家利益,但这同时让他感到不爽。”

【编辑:陈海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