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解放军改造台U-2战俘:文革后任工程师及副教授(4)

2013年12月06日 09:41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量才录用,充分发挥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体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更好地发挥叶、张的特长,经请示军委,并得到地方有关部门配合,于1981年将张立义调到南京航空学院工作;将叶常棣调到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理工大学)工作。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学院领导知道叶常棣曾专修过外语,又在国外生活过,就分配他到院办学报做外语编译工作,享受讲师待遇。一次,著名学者钱伟长来学院,新主编了一个英文版《应用数学和力学》的刊物,向海外发行,要找一位外文好的人审改英文译稿。院长推荐叶常棣,经面试后钱老很满意。叶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如实相告。钱教授微笑地说:“我的不少亲属、朋友都在台湾,而且大都是国民党的上层人士,我不还是照样工作,各有各的选择嘛!”叶常棣听着这位长辈语重心长的教诲,深受鼓舞。他审改的稿件,受到钱教授的肯定和鼓励,收下他作为审稿的助手。由于他业务提高快,责任心强,并有创新,此后就把定稿任务全部交给他。这年底,学院报上级批准,任命他为副教授、学院出版社英文编译组副组长,还评他为先进工作者。

  张立义被分配到南京航空学院实习工厂,国家工程技术干部局正式任命他为工程师,担任了实习教学组副组长。学院分配他一套两间的新楼单元房,生活也得到身边侄儿的照顾。他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看电影、听音乐、长跑、游泳,积极参加校运动会,还赴外地探亲、访友,游览名胜古迹,心情很好。

  批准回台探亲,引起国内外极大震动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9条政策。中央各部门纷纷提出促进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和建议。叶、张二人在台湾均有亲属,曾向政府提出探亲的请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考虑认为,批准叶、张回台探亲,时机适宜,对配合我贯彻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扩大影响,促进两岸人员往来都有好处,这是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表明我党和平统一政策的诚意。

  1982年8月25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公布了叶、张的下落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他们回台湾探亲的消息。并希望台湾当局为他们回台提供方便条件。

  消息公布后,在台湾岛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台湾当局对叶、张要求回台,既感到害怕又无可奈何,攻击我们是“制造和平假象”,表示要确认他们是不是“共产党间谍”或“实行统一的谈判代表”后才考虑是否准许进入台湾。不久又扬言,如果叶、张入台,要对他们实行“军法审判”。国外舆论则普遍认为,这是我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向敌对的台湾做出的最新和平姿态”,是“化解与国民党关系的一种尝试”。台湾空军人员听到消息后,反映强烈。有的说:“这么多年了,想不到他们还活着。”对当局恐吓、阻挠他们回台,十分不满地说:“他们都是执行命令飞到大陆被打下来的。现在共产党宽大不杀他们放回来,反而刁难,为你卖命却不让回来,这能说得过去吗?”

  我们根据党的“来去自由”政策,告诉叶、张二人,如果不能入台,仍欢迎他们回来,职务、待遇不变;也可以去其他国家或留在香港。你们回台探亲是正当合理要求,正义、人心均在你们一边,要理直气壮,不能向台湾当局乞求恩赐,如果他们继续刁难阻挠,只能更加丧失人心。

  1982年11月,我们送叶、张于深圳出境顺利抵港。台湾当局仍未同意他们回台。后经他们当年同事的联系,去了美国。叶、张在美期间,一直表达强烈的返台意愿,要求回台“归队”。当年的同事、旧友亦多方奔走呼吁。1990年9月4日,滞美7年的叶、张两人,终于从美国返抵台湾,受到原35中队队友、空军官校、幼校同学及在台亲属近百人的热烈欢迎。台舆论称这是“中华民国空军史上最传奇也最艰苦的返航”。

  我们对叶、张的教育、改造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和平时期我军改造俘虏工作的一个成功事例。外界人对这个漫长的过程抹上了许多神秘的传奇色彩,而实际参与这一工作的同志们深知,这是一次党的政策的胜利。对叶常棣、张立义的教育改造,身处第一线的空军联络部门领导和全体同志们,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上,在7000多个漫长的日日夜夜,全身心投入,任劳任怨,不畏困难,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依靠群众,19年如一日,终使两名反共意识浓厚者,逐步转化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的副教授、工程师。他们说:“从这些同志身上,我开始认识共产党。”他们去美返台后,仍怀念当年的这些老朋友。

  往事细推知有味。这一历史事件虽已相去日远,但不会淡忘,不会尘封,因为它为我军和平时期的联络工作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本书摘自蓝天出版社涂书《悠悠蓝天情》中《教育改造U-2战俘的经历》一节 李展怀)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