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朝鲜在历史上拖累中国?前中朝边防主官驳斥

2013年12月06日 10:12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朝鲜在历史上并未拖累中国

  近日有观点称,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就“拖累中国”。对此,笔者认为,历史上朝鲜半岛谈不上拖累中国。相反,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中国必须认清历史,才能确立正确的战略思维。

  周王朝时,周武王封商王朝遗臣箕子于朝鲜半岛。公元前109年,卫氏朝鲜企图摆脱汉王朝的统治搞独立,结果被汉武帝消灭。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而言,谈不上“拖累”、“威胁”。

  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区夫余王国的王子朱蒙,建立起卒本夫余国(高句丽王国)。即使高句丽王国不断崛起,其历代国王几乎都要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并纳贡称臣,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还曾调动高句丽大军攻打匈奴。当时朝鲜半岛南部经过互相兼并,已建立起新罗王国和百济王国。一直以来朝鲜半岛为倭国(日本)所垂涎,当时趁中国大分裂时期,在仅12年时间里,倭国连续3次入侵朝鲜半岛企图侵占中国大陆,结果被高句丽击败。此后倭国200多年没有发动对朝鲜半岛的战争。这段历史充分说明朝鲜半岛在东北亚的战略位置,对中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隋唐时期,高句丽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隋炀帝继位后,对高句丽连续3年进行征伐,但都是因为好大喜功以及战术的原因失败了,随后4年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覆亡。对于有说法称,隋朝是因为朝鲜拖累而亡,笔者认为,隋王朝覆亡的原因很多,虽然同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有一定关系,但这并不是隋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高句丽国不仅不归顺唐王朝,而且还阻拦东亚其他国家向唐王朝朝贡。对此,公元645年,唐王朝兵分四路夹击高句丽的军事重地辽东。此次战争唐王朝收复了辽东城,高句丽举国震惊,辽东其他数城不战而降。公元663年6月,百济王国的残余势力与日本勾结,进攻新罗国,驻守百济的唐军与新罗联合击退日军。随后日军再次从海上派若干战舰侵占朝鲜半岛南部,唐朝大将刘仁轨同新罗王国再次击退日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央王朝第一次援助朝鲜半岛打败日本侵略者。

  这段历史谈不上朝鲜半岛对中国有什么“威胁”,更不能与“拖累”相提并论。唐王朝一方面对东北实施统一战争,另一方面援助新罗国击退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再次说明朝鲜半岛在东北亚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宋元时,朝鲜半岛已建立起高丽王国。王氏高丽政权把宋王朝看成天朝大国,不仅朝贡还派留学人员到宋朝学习并甘为藩属国。宋王朝灭亡后,元帝国则把朝鲜半岛当做特别行政区直接管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高丽王国更改国号为“朝鲜王国”,同时发布诏书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明确李氏朝鲜藩属国地位。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军侵占朝鲜半岛。随后,明朝大将李如松率大军渡过鸭绿江,将日军击退到釜山沿海地带。1597年,日本又调集10万多水陆大军与明朝和李氏朝鲜联军决战,结果被击败并退出朝鲜半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由中央王朝援助朝鲜半岛击败日本入侵。假如这次战争是“拖累”中国的话,那么这种“拖累”也是值得的。试想日本如果此时在朝鲜半岛站住脚,那么在明代日本就会改变东北亚格局,中国将遭受更早更大的损失。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将李氏朝鲜政权纳入藩属国。1840年,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清朝开始衰败,失去保护朝鲜的能力。随后美日等国的势力开始向朝鲜半岛渗透。1882年,李氏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迅速派兵进驻汉城,并借此次政变与清王朝签订条约,清廷与日本在争夺东北亚战略利益中失去主动权。在随后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清廷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战略控制,等于打开中国东北门户。事实上,日本在东北开始任意渗透,然后从东北和海上对中原大地实施全面侵华战争。也就是说朝鲜半岛并不是“拖累”中国,而是清廷战略取胜的支点。

  现代朝鲜半岛仍然是大国在东北亚博弈战略要地。1950年打响的朝鲜战争,美军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东西方世界的对垒已形成。毛泽东从历史和现实考量中得出“唇亡齿寒”的正确历史观,迫于当时形势才决定抗美援朝。

  当前,朝鲜半岛仍然是大国博弈的重点。考虑到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仍然是不能改变的方针。(作者孙挺进是武警吉林边防总队原后勤部长,曾在中朝边境边防支队任主官多年)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