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导弹工业发展:脱胎航空 2年完成5机3弹(3)
三、壮志凌云搞导弹
航空工业发展导弹,正是当时我国飞机工业蓬勃发展,科研生产能力极为紧张时期,要腾出一部分精力来发展导弹,势必面临着资源条件与人员上的一系列困难。但当时就是有那么一种劲头。在当时的航空工业局里,挂有一幅醒目的标语:“脱了裤子也要把航空工业搞上去!”那时领导常讲的是:当年孙中山先生为航空题过两句话,一句话是“航空救国”,一句是“志在冲天”,再大的困难,也要把飞机和导弹都搞上去。
为了保证导弹的试制生产,航空工业局(部)把导弹与飞机并列为行业的重点任务,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重点物资保证,从而基本保证了多种型号导弹的试制批产。1965年,当时的三机部部长孙志远代表部党组提出,两年内完成“5机3弹”任务,即歼6、直5、运5、歼5甲、初教6和地空导弹、空空导弹、海防导弹的小配套。当年全面完成了飞机和导弹科研生产任务。其中,地对空导弹实际生产超额完成了计划。
洪都机械厂负责发展上游系列海防导弹。这是仿制从苏联引进的“冥河”舰舰式飞航导弹。开始由五院承担总体设计,洪都机械厂负责生产,后来整个研发生产工作全部由该厂承担。
洪都机械厂制造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为此,毛泽东亲自向该厂写了嘉勉信,并讲“自从盘古开天地,我们不能造飞机、造汽车,现在我们能造了”。
这个厂导弹发展经历了仿制期与自行研发期。1960~1966年是仿制期,成功搞出上游1号导弹。1965年国家确定洪都机械厂作为海防导弹总负责单位,负责系统抓总、总体设计与生产,厂的导弹设计所负责技术抓总。从1966年开始,工厂开始进入到自行研发期。根据上游1号导弹此前存在的高度控制误差较大的问题,后来开始研发上游1号甲导弹,到1983年完成。为提高导弹抗干扰能力,1981年开始,到1985年完成上游1号乙导弹的研制。
在1966年,根据当时形势特别是越战要求,海军提出“上游1号导弹要上岸”,为此完成岸用海鹰1号导弹的试制。后来又将海鹰1号改为舰用,装备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051舰。还从1970年开始动手完成上游2号(固体)的研制。
为了承担导弹任务,洪都机械厂成立了专责导弹发展的四〇办公室。其中的导弹设计所,到1965年共发展到几百人,负责从导弹的设计到测试全过程,而零件生产则分散到全厂。到1973年,导弹设计所并入该厂的飞机设计所,工厂分别成立了导弹初装、总装和机械加工三个车间。1977年,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又批准成立工厂领导下的导弹总体设计所。
在洪都机械厂导弹发展初创阶段,他们因陋就简,展开轰轰烈烈的试制。突破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器、自动驾驶仪、舵机和弹头罩等8项新技术、新工艺,并成功地协调了全国40多家厂所协作配套。
湘江机器厂负责发展空对空导弹。该厂先后研制了4种型号的空空导弹。1958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K-5M雷达波束制导空空导弹。当时这个厂的厂长叫郭固邦,他作为党的八大代表,在京开会期间听说这件事,就积极争取导弹试制任务,最后他还亲自把样弹押运回株洲。该厂承担总体试制,国内命名为霹雳1号,1963年试制成功,1964年通过鉴定、定型并投产。叶剑英同志为此题词:“远大前程,奋飞万里,迈向尖端,日进不已”。
从1962年开始试制霹雳2号,这是一种被动式红外寻航导弹,与“响尾蛇”导弹类似,马赫数2.2,最大发射距离8公里。1967年试制成功,共生产5000多枚。
从1964年开始,湘江机器厂进入了导弹自行研发阶段,开始研制霹雳2甲。1966年开始接着研制霹雳3号导弹,1968年出样弹,经试验全弹总体性能良好。1977年开始研发霹雳7号并取得成功。霹雳7属第三代空空弹。这个弹是以近距格斗为主,红外寻的,自动捕获、自动跟踪,最大发射距离14公里,弹重90公斤。
为了导弹发展,由航空工业设计院设计后,工厂从1959年8月开始建设导弹生产线。共占地338亩,建设了37项建筑工程,23575平方米厂房,配备了400多台设备,工程到1965年11月建设完成。之后为适应霹雳2号导弹的生产, 1969年开始进一步扩建,到1973年完工。
为了搞好霹雳1号导弹的研发生产,一机部任命厂综合试验室主任朱传千担任型号总设计师。厂最早设立了五〇科,下面成立了总体、发动机等4个组。1959年开始有20多人搞科研,他们组织自制了工装4305种,零件主要是与飞机零件一起干,而专业性强、易于暴露外形的约40%的零件则在导弹专业车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