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改革须加强调查研究 避免以特殊军情简化叙述
●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调研时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军队改革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借鉴和运用外军改革转型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了解军地各方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关于转基因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力挺,声称“再迟缓就是误国”,有人反驳,扬言“其中有惊天的阴谋”,一场科学之争,似乎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而在近日,崔永元飞赴美国,在沃尔玛、有机食品连锁超市,对美国人和当地华人进行了调查,并且在微博上实时发布了调查结果和图片。崔永元是反对转基因的代表性人物,他并非业内人士,但这种重调查、摆事实的作风,摆脱利益、独立公允的态度,却十分值得肯定和借鉴。事实上,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这种“崔永元式调查”,政治经济上的改革是这样,军事上的改革也是如此。
近年来,俄罗斯落实普京“强大、灵活”的建军思想,明显加快了军队转型步伐。而俄军每一次改革政策从提出、论证、再到实施和调整无不烙着调查研究的印记。譬如其大刀阔斧地对国防管理、后勤与保障体制、兵役制度和动员体制进行的激进式改革,正是基于对国情的调查研究,牢牢把握俄罗斯整个国家正在激进转型的大背景而推行的,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改革成本、提高了改革成效。而在联合指挥体制、军兵种和部队建设结构等改革上,则是紧密结合其特有军情,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以稳健的改革步伐既为军队“瘦身消肿”,又为军队“强身健体”。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谋求国防和军队的特色发展,抢抓改革时间窗口,不断推陈出新,摆脱技术和体制上的劣势,努力建设符合国情、军情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然而,应当看到,我们对军事改革的认识还很不深入,对改革规律性东西包括内在机理、演进趋势,发展阶段,对改革目标、性质任务、启动时机、路径选择,推进改革的思路办法等,有的还停留于一般重要性必要性论述。这归根结底是对当前中国军事发展状况及矛盾问题调查研究不够、梳理挖掘不够,有些人对触及军事改革深层次领域的问题,常常习惯用“特殊国情”“特殊军情”等大词简化叙述,将极端复杂的军事改革问题人为浅显化和脸谱化,缺少必要的深度调查研究和微观视角。
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讲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有些人就想到裁减谁、合并谁、降格谁,谁留谁走。这实际上是对当代军事改革的形势缺乏调查研究,还在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观念来谋划推进改革,把体制改革归于简单的搞“拼盘”和做“加减”;一讲信息化建设,有些人就拿“顶层设计”来对付,殊不知顶层设计的依据还是要来自基层实践的,脱离了对基层的深入调查研究,顶层设计再好,最终也难于实现;一讲指挥体制机制改革,有些人就言必称美军、言必称联合,借鉴外军作战指挥体制固然有益,但忽视了对我军的调查研究,必然会导致外军经验“水土不服”。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把“世界新军事变革”改为“世界新军事革命”,一字之变,反映出时代的狂飙猛进、军事形势的风云际会。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着理论创新、训练转型、人才培养、装备更新、技术升级、体制优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内部改革任务,很多难题必须依靠“十月怀胎”的调查研究,才能有“一朝分娩”的妥善解决。为此,在实现强军梦的征途上,我们要按照习主席关于“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要观军事改革之大势,又能看军事改革之细微,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发挥军事改革开路先锋的功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察实情、搞论证、做决策的得力手段,为谋划改革蓄足底气、为推进改革开辟道路。(王 猛 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