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防中国“航母杀手”导弹:攻雷达 激光拦截(2)
威胁还是夸张?
DF-21所带来的真正威胁有那么糟糕吗?
美国高级指挥官们似乎相信DF-21已经部署了。中国的出版物称DF-21D的部署开始于2010年,而海军上将罗伯特 F 威拉德,当时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告诉记者说,就在同一年,导弹明显已经到达初始作战能力(IOC)。
海军上将塞缪尔 J 洛克莱尔三世,现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说今年春天“一种新型反舰导弹初步部署,我们相信它就是为了瞄准美国航空母舰而设计的”。
这一说法在另一次听证会上得到了回应,当时美国陆军中将迈克尔 T 弗林(国防情报局局长)说,非保密的年度中国威胁评估指出中国有1200枚弹道导弹,包括“一些数量有限但仍在增加的常规中程弹道导弹,包括DF-21D”。
然而,一些防务分析家指出,部署并不必然等同于武器已经作好战斗准备。此外,另一个问题是武器的真正效能。
对于一枚弹道导弹来说,要想命中1000英里以外的目标,就必须要知道目标的位置,而且位置精度要很高。如果目标(例如航母打击大队)的移动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34英里的话,那就更加复杂了。想让武器有效,就要不断更新地理坐标。
最初定位航母时,中国可能会使用超视距雷达,能够搜索1000英里以外的目标。但是超视距(OTH)雷达进行远距离搜索时,地理精度的误差可能会有几英里。
现在已经知道的中国位于太平洋上空的在轨侦察卫星至少有3颗——配备合成孔径雷达(SAR)或光学传感器——能够用于更准确地定位航母的位置。
中国的远程侦察机或攻击潜艇也能够精确定位航母,如果它们能够进入正确的区域的话。但在爆发冲突时,一架巡逻机或一艘潜艇试图接近一艘航母的话——航母配备有E-2C早期预警机和F/A-18截击机,还有由潜艇和驱逐舰组成的反潜屏障——可能无法做到。
如果中国能够获得航母的准确位置,数据也必须进行处理,导弹进行准备、编程和发射——这一复杂的指挥与控制程序需要经常进行测试和演练,以确保系统能有效工作。要打到和命中移动的航母,导弹及其寻的传感器和制导系统也必须功能正常。
那些综合步骤——发现、定位、瞄准和命中——是最关键的链条,军事上将它称为一种成功的武器系统的“杀伤链”。
简 范 托尔是一名退役的美国海军上校,现在是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负责战略规划的资深人士,他指出了杀伤链的复杂性,他也想知道“它是否真的具备了通常意义上的初始作战能力”。
简 范 托尔承认他只能使用非保密信息,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没有看到任何中国已经成功测试了这一系统的消息,首先,是针对移动目标;其次,海上移动目标;再次,杂波中的海上移动目标”,意思是说航母战斗群中的各种支援舰艇。
“这种试验非常重要,以显示出武器真正具备作战能力”,而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简 范 托尔是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2010年关于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文章的主要作者。
唯一暗示中国进行了DF-21D测试的报道是台湾《英文旺报》发出的。那篇文章说卫星照片显示出戈壁沙漠上一个650英尺长的白色图形,上面有两个很大的弹坑可能是没安装弹头的导弹造成的。即便这代表着DF-21进行了测试,然而,简 范 托尔指出这也并不是移动目标。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的年度报告称:“不清楚中国是否有能力收集准确的瞄准信息并将及时其传送到发射平台上,对第一岛链以外的海域进行成功的打击”,第一岛链是一条假想的线,在中国防务文字中,它从日本一直延伸到菲律宾。
这一论断与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另一位分析家巴里 D 瓦茨(曾经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和作战规划人员)的观点一致,他在8月份发表了一篇名为《精确打击的演变》的研究报告。
讨论到DF-21D时,瓦茨写道,“可能关于这个系统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中国还没有对海上移动目标进行点对点的测试”。他引用了中国新华社2011年7月的一篇文章,文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说DF-21D“仍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达到作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