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雪龙号若无法自主突围 将向美破冰船求助

2014年01月06日 08:43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雪龙号被困

  一场被许多外媒称为“救援大戏”的极地营救活动在南极海域持续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几乎拥有世界最强破冰能力”的“北极星”号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营救被厚冰围困的中国“雪龙”号和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雪龙”号此前成功完成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却使自己陷入浮冰围困之中。在感叹南极凶险的同时,也有人忍不住批评“肇事”的俄罗斯科考船:一支游客和科研人员混搭队伍的“冒失”惹出如此大的麻烦,把中澳等国真正的科考活动搅黄了。澳大利亚方面还开出高达40万澳元的“救援账单”。透过这次救援,有不少外媒看到中国不断扩大的极地脚印:尽管“雪龙”号救援受阻,但中国探索的边界却越来越宽,希望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扩大南极科考绝不会只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企鹅。

  “雪龙”号准备两个脱困方案

  “南极的救援大戏”,德国《明镜》周刊5日写道,“雪龙”号用直升机救出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乘客,但“救世主”自己也被南极的坚冰封住。现在又一艘救援船在赶赴南极的路上——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应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方面请求,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北极星”号破冰船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海域营救被厚冰围困的中俄科考船。美国海岸警卫队太平洋区司令祖昆福特说:“我们一直准备好在地球表面最遥远、最艰苦的环境之一提供协助,我们对此义不容辞。”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表示,“北极星”号预计经过7天航行抵达中俄船只被困的南极联邦湾。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北极星”号长122米,比中国“雪龙”号略短,但它是世界最强大的非核动力船只之一,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倒车冲击可破6米厚坚冰。英国广播公司称,“北极星” 号据信是当今世界破冰能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1月2日,中国“雪龙”号通过直升机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和科学家成功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但“雪龙”号随后也被困。在“南极光”号上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目前局势具有吊诡的意味。法新社称,“雪龙”号目前被浮冰围困,部分海冰厚度达4米,距离开阔水域21公里。

  在美国破冰船前往救援的同时,中俄被困科考船也在积极寻求自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5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雪龙”号在撤离浮冰区时遇到阻力,目前虽然受困,但安全无虞。科考船、人员和装备都是安全的,油量充足。这两天,“雪龙”号附近刮偏东风,东向水域浮冰向船体聚集,这使科考船周围浮冰范围扩大。根据天气情况,预计6日下午开始,天气系统出现转换过程,7日凌晨转为西北风向,“雪龙”号右侧浮冰可能被风吹松动,这是“雪龙”号靠自身破冰能力向外突围的好时机。如果这次时机过短,浮冰消散程度有限,最终不能突围,我们再实行第二套方案——向救援俄罗斯科考船的美国“北极星”号求助。“目前,我们还没有正式向美方提出求助要求”。

  俄塔社5日援引“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基谢廖夫的话说:“我相信,风向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自行脱险。如果不行,美国破冰船会来帮助我们脱险。”

  曾随同“雪龙”号参加南极科考活动的《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雪龙”号受困源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天气和冰情因素,也因为它的破冰能力有限。“雪龙”号是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一艘极地破冰船改造而来的科考船,破冰能力在南极应该算中等水平,夏季在南极普通浮冰区航行没有问题,但遇到两三米以上的冰区,破冰就比较困难。“2008年12月,我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接近南极边缘时,曾经遭遇过类似严重冰情,当时‘雪龙’号一天只能前进60米。”这次受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救援俄罗斯船,“雪龙”号在难得的较好气象条件下进行救援而不是撤离,救人是第一位的。

 【环球时报驻外特约记者 李勇 杨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谢戎彬 王跃西 甄翔 柳玉鹏】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