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中俄军贸或破纪录 中国多款武器受益
2013年,在俄罗斯的积极参与下,国际外交成果显著。
促使俄中两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关系不断拉近的军事政治因素相互配合,使得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也出现了新的复兴。21世纪头10年中后期,有关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水平下降且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衰退的论断几乎得到广泛认同。但如今,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衰退时期已经结束。俄罗斯对华军工产品出口正进入稳步增长的轨道,其规模堪比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两国军事技术合作的“黄金时代”,并有机会在未来几年内打破后苏联时代形成的历史记录。
俄中军备合作从量变到质变
尽管现阶段出口量与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的名义出口量相似,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目前军备出口在俄中合作结构中的占比很小。上世纪90年代,军事技术合作曾是两国贸易的主要领域之一以及伙伴关系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俄罗斯武器出口在新市场不断取得突破,中国在其出口结构中的比重迅速减小。根据已知数据,俄罗斯对华武器出口在21世纪初期几年曾达到顶峰。
因此,中国仍是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是仅次于印度的俄罗斯第二大武器出口市场,但已不再对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顺便补充一下,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去年宣布,出口仅占俄罗斯国防销售体系的22%,而国内订单则高达45%,其余33%为防务产品生产。俄罗斯国内订单的增长、产品出口多元化以及国防企业民用业务的发展,使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并因此在谈判过程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根据已知的数据,2011年,俄罗斯对华国防产品出口规模超过19亿美元,增长趋势在2012年得到继续。至于新签订的合同,根据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高层发布的声明,中国进口在总额176亿美元的合同中所占比重为12%。这意味着,双方新签订合同总规模超过21亿美元。
目前已确定具体内容的合同总额为13亿美元。其中,6亿美元合同为对华供应52架米-171E直升机,而7亿美元合同涉及140台AL-31F航空发动机的出口,后者将被安装在对华出口的苏-27、苏-30战机,以及中国自行制造的歼-11B/BS、歼-15和歼-16战机上。其他8亿美元合同的具体内容目前尚不清楚,有可能是数额相对较小的多项合同。
俄发动机助中国战机高飞
在过去10年,俄罗斯对华飞机发动机出口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正如中国航空产业界代表所承认,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不会有较大改变。发动机出口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虽然中国飞机制造业已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但航空发动机仍是制约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中国第四代战机的三种主要机型均使用俄制发动机,即歼-11B所使用的AL-31F发动机、歼-10所使用的AL-31FN发动机,以及用于FC-1“枭龙”战机的RD-93发动机。此外,中国最新远程巡航导弹轰炸机H-6K也使用俄制的D-30KP2型发动机。
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能成为中国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第五代战斗机两种机型,即歼-20和歼-31同时处于飞行测试阶段。因此,中方已对俄罗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表现出兴趣,特别是用于苏-35战机的117S型发动机。还应该指出的是,几乎所有中国产的出口机型以及民用机型均使用进口发动机。
说到直升机,除采购运输直升机外,预期中方还将继续适度购买“卡莫夫”公司生产的专用直升机。对中方来说,在近期仿制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也不具有可行性。
俄军备对华恢复性出口
联合实施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或者根据中方需求在俄罗斯境内予以实施成为俄中两国科技合作的固定模式。这一模式框架下取得成果中有多项与中国武器系统有关,如霹雳-12空对空导弹、ЗРК红旗-16防空导弹、L-15教练机、武直-10战斗直升机、FC-1枭龙战斗机、054A型护卫舰等。根据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高层发表的声明,来自中方的研发需求数量在不断增长。声明中没有透露项目的具体内容,但也许未来我们将获悉中方在俄方的帮助下创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器系统。
最近几年,对华出口下滑的某些俄罗斯现有武器系统,其恢复大规模出口的前景进一步明朗。以下各项合同正处于不同实施阶段中:
对华供应24架苏-35战斗机。2012年,俄中双方签署合作意向书,目前正在商讨合同细节。预计,正式合同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签署。此外,出售战机不会附带技术转让。尽管供应规模有限,但苏-35战机具有系列优越性能,尤其是其强大的新型雷达系统,能够显著提升中方应对与日方存在争议的钓鱼岛等地区危机的能力;
出口S-400防空导弹系统。目前,两国就此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具体供货日期尚不清楚。此前曾有消息称,供货期将视完成俄本国空军优先订单情况而定。中方对射程达400公里的重型导弹系统表示出兴趣。部署在中国大陆的S-400射程均能覆盖台湾和钓鱼岛。
对华出口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生产的34架伊尔-76MD-90A重型军用运输机。中国运-20运输机计划距离实现量产仍需付诸巨大努力。中方致力于加紧提升战略军事运输实力。一些中国专家认为,空军对重型运输机的需求约为100架。目前,中方还向俄罗斯和乌克兰采购苏联产服役过的伊尔-76型飞机。
对华供应并在华组装677型常规动力潜艇。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种种迹象表明,中方对新型潜艇的兴趣与中日关系恶化有关,其需要能够对抗强大且高效的日本反潜潜艇。
上述任何一份协议的最终落实都将成为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新的飞跃。(俄罗斯《军工信使报》记者 瓦西里·卡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