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国武器渗透全球市场 像蟒蛇吞食猎物
据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2月12日报道,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米哈伊尔-巴拉巴诺夫、瓦西里-卡申和康斯坦丁-马基延科2013年出版新书《中国国防工业和武器贸易》,详尽描述中国国防工业特点、行业主要指标、管理方式,以及军事产品出口结构。
该书最有趣的一章是“工资增长和中国国防工业价格竞争力问题”。廉价劳动力成本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天然优势,而且不仅在军工领域,还在民用经济领域。现代电子产品用户都清楚这一点。员工福利涨幅居前的显然是导弹、防空系统、飞机、直升机和海军武器生产企业。比如生产现代化战机歼-10和FC-1“枭龙”,研制第五代战斗机歼-20的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早在2011年时就在人才网站上以相当于1286美元的薪水公开招聘航空设备工程师。
巴拉巴诺夫、卡申和马基延科在书中指出,2012-2013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迎来全新的第四阶段。此前在2004-2012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第三阶段,北京可能受到自主研发技术成果的鼓舞,试图完全摆脱对北方邻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依赖,但是在遇到一些挫折,全面分析了民族国防工业增长极限之后,这种狂热有所降温,因此中国重新进口俄罗斯较为先进的、商业上较为适宜的武器系统。双方初步达成了出售24架苏-35最新型战斗机的协议,并且还在就订购4艘677E型“阿穆尔”级常规潜艇进行谈判。
尽管中国国防工业的技术瓶颈众所周知,但是中国仍在继续向全球和地区武器和军事设备市场稳步渗透,就像蟒蛇吞食自己的猎物一样。而且重点放在利用便宜的、高质量的、相对简单的武器把俄罗斯排挤出传统市场上。显然,中国战略家明白自己无法与西方领先设计理念竞争,因此采取务实目标,首先试图打败俄罗斯这个北方“导师”。1992-2000年中国国防工业占据了巴基斯坦和伊朗“桥头堡”;2001-2005年向科威特渗透,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发力;2006-2012年开始进军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印度尼西亚、秘鲁甚至委内瑞拉市场。中国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最大的伙伴是作为印度地缘政治对手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及传统对象缅甸、苏丹和埃及等国。(编译: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