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核安全峰会一场为未来准备的协商
我们很难想象,将来如果在某个地方发生核安全事故,或者涉核的恐怖袭击,各国是否能够第一时间通报情况,互相合作。核安全峰会已经成为了一场为人类未来准备的协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昨日抵达荷兰,将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峰会的主题是“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
核安全,和人们所理解的核武器,防止核扩散有所不同,主要讲的是核材料的安全储存、运输,核设施的保护,防止核事故和恐怖分子取得核材料,制造核袭击,或者“脏弹”袭击这些问题。简单说,就是防止世界在和平利用核能的过程中出现意外。1993年至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通报的有关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丢失或遭偷盗、非法获取的事件达2100余起。
如果放在三十五年之前考虑这个问题,的确有前瞻性。当时这个世界的所有核材料,都还是各国武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让全世界第一次意识到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问题。之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东日本地震之后的福岛核泄漏,都向我们明确核安全问题已经存在,甚至已经发生。
当然,今天讨论核安全,更多的是面对一种现实威胁。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主要的合作方,一直在不断提供情报,但核材料安全的涉及面广,挑战性大。一方面全球目前有430多个核电反应堆在运营,还有250多个研究型核反应堆在工作,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在运转。这些核材料有的在电站、有的在科研院所、有的在企业。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活动甚嚣尘上,少数恐怖分子围绕核材料的图谋一直在进行。
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仍然视核技术为国家战略机密,对于核安全的管控方式、管控能力从不公开,一旦发生核材料丢失、或者核意外也难以第一时间通报。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我们就看到东电隐藏信息,日本政府救援难度增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全球核安全的管控就有巨大的难度。我们很难想象,将来如果在某个地方发生核安全事故,或者涉核的恐怖袭击,各国是否能够第一时间通报情况,互相合作。人类又是否能够真正规避核风险。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尽管核安全峰会这种多边外交的国际峰会,看起来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但是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未来需求。从能源结构转变的角度看,石油、煤炭的总量在不断枯竭,避免温室效应的节能减排工作又在不断深入,各国都或多或少出现了能源危机。但是核能作为广义的清洁能源,在各国技术成熟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推广。因此,各国领导人也有必要坐下来,共同就人类未来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最大安全挑战之一——核安全展开积极的对话。尽管这只是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也未必能够达成多么实质化的成果。但是核安全峰会已经成为了一场为人类未来准备的协商。
石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