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首过台湾海峡增援西沙:台军舰让出航线
这是一份珍贵的资料,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它开启了台湾海峡两岸和谐的大门,拉近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距离。2014年1月22日,是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通过台湾海峡40周年的纪念日。我以这篇文章缅怀指挥这次海军编队过海峡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们,向当年参加海军编队南下的官兵和护航陆海空全体官兵表示深深的敬意。
西沙战事急,东海护卫舰大队调南海
20世纪70年代,我军战略防御的重点是北面,因此海军的主要兵力都驻扎在东海和北海舰队。驻守在浙江舟山的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是当年海军的主力战斗部队,该大队装备有4艘从苏联进口的“里加”级导弹护卫舰。该护卫舰满载排水量1320吨,长91.5米,宽10.1米,吃水3.2米,以2台柴油机为动力,航速28节,主要武器装备为100毫米和37毫米火炮。我人民海军于70年代初对其进行了改装,装备了上游一号舰对舰导弹发射架两座。1974年1月19日西沙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考虑到当时南海舰队兵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海军根据南海舰队的要求,向中央军委请示,将东海舰队的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调往南海舰队,以加强南海舰队的兵力,防止南越当局组织海空军部队对我西沙进行反扑(当时南越有美制驱逐舰9艘)。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中央军委委员邓小平同意了海军的建议,经报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同意后,中央军委以特急电报形式批复海军,同意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调往南海,并指示福州军区担负起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南下通过台湾海峡时的组织指挥和掩护任务。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海军紧急部署东海舰队执行调动计划,由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中将具体组织指挥和实施。考虑到当时“贵阳”号护卫舰正在船厂中修,东海舰队决定先组织“昆明”号、“成都”号、“衡阳”号三艘护卫舰南下,“贵阳”号待修舰结束后再南下。
由于此次行动是我海军护卫舰编队首次通过台湾海峡南下,军事敏感性相当高,任何不慎都有可能引发海峡两岸局势的紧张,因此对保密工作的要求十分严格,整个行动被中央军委定为机密级,除主要首长和作战部门知道情况外,对其他人员严格保密。东海舰队命令护卫舰第18大队执行南调任务时,并未告诉部队是调往南海,而是作为执行正常的春节战备出海巡逻任务,进行备航工作。东海舰队通知护卫舰第6支队做好“昆明”号、“成都”号、“衡阳”号三舰的出海准备工作,务必于1月22日起航,巡逻海域为浙江南部海域。东海舰队司令员马龙少将亲赴舟山组织部署。
护卫舰第6支队按照东海舰队的通知要求,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好出海编队。第6支队副支队长严恩明带领支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黄铁须等10多名机关干部随编队出海,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军政主官也随舰出海,组成的海军编队以“昆明”号为指挥舰,严恩明为编队指挥员,编队序列:“昆明”号为一号舰,“成都”号为二号舰,“衡阳”号为三号舰。
1974年1月22日(农历大年三十)早晨6时许,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三艘导弹护卫舰,在护卫舰第6支队副支队长严恩明的率领下,由舟山起航,驶往浙南海域。当时编队大部分官兵都认为这只不过是海军组织的例行性节日战备出航检查,可能下午就会返航靠码头过年。因为当时有不少的干部家属来队与爱人一起过年,谁都不会想到这是调往南海的行动。可见当年部队保密工作做得多么严密和到位。
海军编队出舟山过韭山列岛、鱼山列岛,一直向南航行,这期间,黄铁须科长听取了编队的战备情况汇报。许多官兵对此疑惑不解,怎么编队越走越向南去,这可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但大家认为可能到了温州附近海域就差不多返航了。中午11时许,根据东海舰队命令,编队在大陈岛锚地抛锚,这时突然有两艘护卫艇驶向编队,并靠上了“昆明”号,护卫艇不仅送来了不少年货,而且还有一捆从沙埕到广东湛江以及西沙附近的海图。随艇行动的舰队首长向南下编队的领导传达了东海舰队和海军的命令,就是海军护卫舰第18大队三艘导弹护卫舰立即南下,通过台湾海峡,加入南海舰队的作战序列,保卫西沙群岛。这个命令传达以后,大家才明白了这次行动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官兵们都非常激动,感到能执行这样的任务十分光荣。
根据东海舰队的命令,担任指挥舰的“昆明”号制定了从大陈到福建沙埕的航行计划,编队起锚驶向沙埕港,于22日15时抵达福建沙埕锚地锚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