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大事解读:清朝出兵助朝给日发动战争机会
自秦汉2000多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宗藩结构的国家体系,而朝鲜无疑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但是当时这样的关系往往只是礼仪性的。作为属国的朝鲜主要是受中国的册封、使用中国的历法年号,并向中国朝贡。事实上,中朝之间并不存在国际监护问题,或者可以说,这种名义上的隶属关系并不存在行政上的管辖权。同时,宗藩体系中的属国只要履行其属国义务,宗主国也就承担起保护的义务。这种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属国内部出现如叛乱或篡位等在内的问题时,中国要保证属国王室权力的正常交替,也就是会支持对中国朝贡的国王,帮助其恢复在国内的统治;而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保护属国不受到外来侵略,除了保证自己不会侵犯属国之外,当其他国家侵略属国时,中国会出面干预,甚至派遣军队。早在明万历朝,日本的丰臣秀吉就曾武力入侵朝鲜,明军应朝鲜的要求,两次大规模入朝,援助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
1894年5月初,在东学教领袖全琫准领导下,甲午农民起义爆发。农民军声势浩大,迅速从局部地域扩大到朝鲜南部,并在数月间发展到数万人。面对势如破竹的农民军和节节败退的朝鲜军队。
5月31日,全州陷落的消息震动京城,朝鲜国王李熙不得不派主战借兵的首辅闵泳骏紧急向袁世凯求助。李熙虽然倾向于借兵中国,但是又担心为此会给日本以借口出兵,局面将难以收拾。因为按照1885年的《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国向朝鲜派兵,日本也可以借口出兵朝鲜。这令李熙举棋不定,难以下定决心。面对朝鲜的顾虑,袁世凯许诺说:“朝鲜有危,吾岂不悉心护之乎?若有难处之端,吾当担当矣。”宗主国的许诺,无疑坚定了朝鲜借兵的决心。
朝鲜担心第三国日本出兵的顾虑不无道理。对于当时急于想要摆脱国内经济压力和实施对外扩张的日本来说,朝鲜是最能满足其战略需求的理想选择。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日本就确立了“征韩”政策。“征韩”战争绝非仅仅涉及到日朝间的问题,更涉及的是在列强争夺下的东亚局势,更何况朝鲜的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中国。日本政坛对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征韩”产生分歧。是直接使用武力还是采取“迂回”方式?鉴于自身实力还不足以与各列强抗衡,最终日本选择了“迂回”政策,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派遣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出使中国,并与中国订约。“利用中朝宗属关系,首先由日本遣使至中国缔结修好条规,取得日中平等关系,则朝鲜既为中国藩属,其地位自然低于日本。如此朝鲜纵因不服而演成干戈相向,中国或将不致出兵援助,此乃迂回政策。”为此目的,日本极力推动《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争取与中国的平等地位以提高其国际地位。试图提出“皇帝与天皇并称”,“大清国与日本并列”,从而达到分割中朝“藩属关系”,最终有利于“征韩”。这样力图分离中朝关系的做法可谓煞费苦心。经过多年的悉心经营,此时日本的势力已经逐渐渗入朝鲜。
在得到袁世凯的许诺之后,闵泳骏立即在6月1日的廷臣会议中劝说李熙,得知袁世凯“必有涂抹之策”后,李熙对诸大臣说:“此论(指反对借兵的主张)固好矣。来头事未可料,诸大臣之论亦以宜请援云。清馆照会促送可也。”就在同一天,袁世凯向李鸿章报告说,只要朝鲜向中国送出请援照会,就奏请朝廷派兵。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清国派兵的正式公文送到,袁世凯立即电告李鸿章,李鸿章赞同派兵入朝的建议,并奏请皇帝。
鉴于朝鲜国王的权力是清朝所授。此番东学党起义在清廷的眼中,也就是朝鲜臣民的叛逆,也是对大清帝国权威的挑战,是绝对不允许的。
光绪帝当即下旨派兵援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同时下令“以期一鼓荡平,用慰绥靖藩服之意”。6月4日,清廷批准李鸿章派兵赴朝计划,李鸿章指令向朝鲜派遣援兵。6月6日,清政府行文通告知会日本,清政府将出兵朝鲜。
对当时的朝鲜王室来说,面临国内的政局动荡,向宗主国求助乃是合理之举。而清王朝应要求派兵朝鲜,这在“甲申政变”已有先例。出于保护藩属国的目的,清王朝的派兵是符合中朝双方利益的。但是,清廷却低估了邻国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扩张的野心。此时的日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如果说日本最终以武力击碎了这一几千年来的东亚体系,那么日本试图获得与宗主国同等地位的外交努力无疑撼动的是这一庞大体系的根基。多年以来日本试图分裂中朝藩属关系的“迂回”政策,已经使这一体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以说,清王朝履行其宗主国义务的“合理出兵”给了一直在等待时机发动战争的日本一个极好的机会。日本借口保护其在朝鲜的公使馆以及侨民,随即也派兵进驻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的硝烟在此时已经燃起。(曹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