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家”发起人孙春龙:每天都有老兵逝去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这句话出自麦克阿瑟将军1951年在美国国会大厦发表的一篇告别演说。“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人、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说:“在别人都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我们,却在追逐死亡。”
抗战爆发77年之际,新华社记者与孙春龙进行了一次以老兵为题的对话。
老兵不死?
记者:你帮助过的老兵有多少已经过世?
孙春龙:抗战老兵去世的速度非常快。老兵们的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按龙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龙越)去年掌握的情况统计,去世比例大概在10%,今年有可能是15%。根据我们估算,全国每天有近10位老兵去世。
记者:今年5月,第一个在你帮助下回家的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去世,你写下《自此再无“老兵回家”》的文字。“老兵回家”的事业有终点吗?
孙春龙:我写“再无老兵回家”,其实是觉得这是龙越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新的历史开始。从个体老兵看,他们年龄大了,回家的希望越来越小。很多人问我,这些老兵都去世了,你们还做什么?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抗战老兵,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战争背景下个体士兵的命运。将来还会关注包括跨国界、国际战争中士兵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们想传递一种对人性、对生命的尊重。这样我们会走得更长久。
记者:如果说“老兵回家”的起点是中国远征军,现在龙越帮助的抗战老兵是谁?
孙春龙:我们说抗战老兵,是指在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以前入伍的中国军人,包括了国共两党的军人。作为一家公益机构,我们这样做是希望摒弃政治和历史的隔阂。当然,我们实际关怀的基本上是贫困的国民党老兵,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照顾。
记者:从为李锡全筹款2万元的回家开销犯难,你这一路走来,有很多人加入帮助老兵的队伍,资金还是老兵关怀计划的最大挑战吗?
孙春龙: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公益活动。老兵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更大笔的资金,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目前我们只关注到大概2000名老兵,约占总数的10%,他们去世速度特别快,也就几年时间。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
期待,那一枚抗战纪念章
记者:去年,民政部宣布要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保,你了解到的情况怎样?
孙春龙:实际上,每个(中国)公民都享受社保。这个文件最大一点是立场和态度——国民党老兵要管,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此后,民政部出台两三份有操作性的文件,包括去年底一个比较核心的文件,要求各地民政厅要解决资金,给抗战国民党老兵提供关怀,资金比例参照在世的老八路。民政部提到要和民间机构开展合作,正在进行中,民政部开了几次会来落实。龙越与云南省民政厅很快会签署协议,民政厅拿出资金以政府服务外包的方式,对老兵提供帮助,这是我们机构在做。
记者:你说过龙越是一家小小的民间组织,“无法代表国家”,怎么理解?
孙春龙:从这场(抗日)战争看,这是国难当头的战争,保卫了我们的国家。从士兵的角度,他们更希望得到国家荣誉。国家包括政府和民间,民间在努力帮助老兵的同时,也期待政府把应有的荣誉给老兵。政府的承认通常才被视为国家的承认,可是对参加抗战的国民党老兵的认可缺失太久,他们因此把政府的承认看得更重。
记者:在龙越组织的清明民间祭拜活动中,可以看到一些老兵身上佩戴着纪念章……
孙春龙:现在老兵有的基本上都是民间机构制作的纪念章。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有一枚纪念章,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真正代表国家荣誉。不过,当时国民党老兵里,只有少将以上才有资格获得,军衔低的士兵是没有的。明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希望(政府)能给所有抗战老兵,包括原国民党老兵,都颁发纪念章。我们对此感到乐观。
记者:据说很多志愿者送给老兵的饼干、礼物,他们都不舍得动,不舍得用,为什么?
孙春龙:这可能表明,因民间过去对国民党老兵也有很大歧视,所以现在出现的民间认可对老兵也是弥足珍贵的。只要得到一点点肯定,他们的内心也非常激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记者:因为“老兵回家”的事情去过几次台湾,有何感想?
孙春龙:去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6月,上一次是两年多前。我没有想到台湾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没有太多关注,我有点失望。这也与台湾本身的历史有关,包括老兵在台湾的地位不同。还有就是在台湾的一些人对认亲持怀疑态度,怕被骗钱,对认亲缺少人性的温度和感性的认知,似乎更愿意依靠法律。如果说起认同,第一代的老兵特别强烈。我们这次去台湾,有老兵看了报道,在路上认出我们特别激动,特别亲切。彼此是陌生人,一说都是老兵,两眼泪汪汪。第二代、第三代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就很少。
记者:有没有去台湾老兵的家里看过?家里人对老兵回家有什么看法?
孙春龙:在台湾,我们是希望接回单身亡故的老兵骨灰回家。换位思考,活着的时候没回家,希望死了以后能回家乡。与龙越接洽的台湾方面组织是第二代,他们觉得接老兵回家没有意义,台湾就是他们的家乡。可是对老兵来说,他们对大陆家乡的亲切感非常强,都想叶落归根,这是他们的第二代所不太理解的。
历史回家
记者:你们组织的每次老兵回家活动,通常会有迎接仪式,为什么?
孙春龙:谈到老兵回家,人们往往想到一个词“衣锦还乡”。我们觉得,“衣锦”不是指外表光鲜,而是指内心体面,受到尊重,有尊严地回家。因此,我们不仅提供路费,还希望通过仪式给老兵体面和尊严。
记者:有网友质疑假老兵的问题,也有人认为部分老兵美化自己的历史,说自己出身黄埔军校,其实只是普通老兵。怎么回答这些质疑?
孙春龙:假的老兵非常少,出现过极个别的。更多人把自己的经历说错,原因一边是有的志愿者对历史并不了解,一方面老兵年龄很高了,记错了。包括美化的事情,这是人性,不影响历史对他的承认。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本身的东西。我记得自己三四年前做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接一个在越南的老兵回家。他纯粹是内战老兵,1949年才当兵的,志愿者也不愿意帮。我说,无论他是否参加抗战,他都有人性的需求。
记者:当最后一个老兵离世时,你觉得历史会怎么写?你说的“历史回家”,是什么意思?
孙春龙:以往的(历史)记载,对将军有记述,对个体几乎是没有记述的。我们真正的转变是要对历史叙述方式有个转变。历史是由个体的生命组成的,细小的故事组成的。个人口述史是一个进步,是对历史的丰满化。历史回家,就是尊重人性,尊重每一个生命。(记者 戴盈)
专题: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