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抗战精神: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邓玉芬像
邓玉芬老人花岗岩雕像。宋 歆摄
追寻全民族抗战足迹 ①
开栏的话
史学家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不是为了咀嚼苦痛,而是为了在今天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不能忘却的,是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打败了侵略者。苦难铸就辉煌。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以优异的答卷告慰先烈。
不能忘却的,是日本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时至今天,仍然有一些日本政客无视铁的历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醒与愤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是为了给患上“健忘症”的少数人再补上一课。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习主席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发人深省。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追寻全民族抗战足迹”专栏,通过挖掘抗战文物或人物背后的故事,与读者一起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北京密云,石城镇,张家坟村。
村口,英雄母亲邓玉芬的花岗岩雕像,巍然屹立。她的身后,潮白河水,静静流淌;柏山如棱,高高耸峙;她所热爱的人们,在这方褪却战火硝烟的热土上,平静地繁衍生息。
每当路过此处,村民们都会心存敬仰,投去注视的目光。在他们看来,这位几乎为抗日献出全部亲人的老人,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佘太君”。村里仍健在的两位老八路之一、89岁的任连荣老汉说:“这么多年了,三奶奶仍然活在我们心中。我还记得她走的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
话及于此,任连荣老汉那浑浊的眼里,泛出晶莹的泪光……
记住,咱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邓玉芬老人已逝世多年,如今家中仅剩他的孙子任连国一家寥寥数口人。“如果几位长辈没有在抗战中牺牲,如今俺家应该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任连国一声长叹。
任连国和奶奶一起生活了18年,老人的故事他可以讲几天几夜。随着他动情的述说,我们慢慢掀开历史的面纱,走近可亲可敬的邓玉芬老人。
“我奶奶1891年出生在密云县水泉峪村。幼年家境贫寒,因生活所迫,未满成年就嫁到张家坟村。婚后夫妻俩房无半间,地无一垄,只好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任连国感慨地说,“我奶奶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生性刚强,她不怕穷,不信命,相信只要儿孙满堂,总有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正是怀着这种希望,她年复一年,含辛茹苦地拉扯起7个儿子。”
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破了邓玉芬质朴的愿望。密云县党史办调研员林振洪告诉记者,1933年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塘沽协定》,轰轰烈烈的长城抗战,以中国失利而告终。自此,密云县被分割为3部分:密云大部与冀东其他21县被划为“非武装区”;密云西北部40多个村庄被划归伪“满洲国”;古北口地区被日军占据。“对密云人民来说,是整整12年的抗战!”林振洪说。
“我们的家乡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后,划入伪‘满洲国’,从此坠入水深火热之中。”任连荣老人回忆说,“当时,村里的日子愈加艰难。为了糊口,邓玉芬三个大点儿的儿子只得离家外出打短工,夫妻俩也被迫带着几个小儿子离家,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在日伪统治下,生活上的困苦还在其次,最使人难以忍受的是,日本侵略者不但不许中国人使用中国的年号,还想强迫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国人。”任连荣老人说,“我三奶奶邓玉芬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特别有气节,她一次又一次地教育孩子们:儿呀,要记住,咱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密云县武装部部长王维民介绍,在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我党在密云地区领导的边区政府,专门组织了少年儿童识字班,加强抗日救国方面的教育内容。边区政府用粗糙的草纸印制课本发给孩子们学习:“第一课,我是中国人;第二课,中国人就应该爱中国,日本无理打中国……”
这一字字、一句句,深深融进邓玉芬和她的孩子们心中。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拿起枪杆子打日本,才能有活路。
抗日咱都得上,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之歌,响彻中华大地。1933年9月,密云县建立了当地的第一个党支部——驻马庄党支部。从此,密云百姓抗战有了主心骨。
随着抗战的深入,老百姓盼望着中国军队早点打回来,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八路军。
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6月的一天,八路军队伍来到了猪头岭。那是邓玉芬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当她得知这是一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是穷苦人自己队伍的时候,真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她一遍遍地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觉得句句都说在自己的心坎上,越听心里越亮堂。她开始懂得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本,才能救国救己。
不久,十团参谋李瑞徵来到村里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也得行动起来,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
任宗武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邓玉芬的大儿任永全、二儿任永水加入了这支游击队。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9月,三儿任永兴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凌跑回家来,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又送三儿参加了白河游击队。不久,游击队改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邓玉芬托人给三个儿子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不光是邓玉芬一家,当时全村都掀起了参军抗日的热潮。”任连荣告诉记者,“一说起打鬼子,大家都来劲儿。我一家四兄弟,留下一个在家赡养父母,其他三个都扛枪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我那批兵,来自张家坟村的足足有半个连之多。”
八路军是鱼,百姓是水,鱼离了水怎能生存?
“三个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村里老人回忆,“当时,她承担起全部的家务活,带着几个儿子开荒种地,让丈夫腾出空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
“当时,我们家是八路军和伤员们的经常住所,奶奶待他们像亲人,每个干部战士到了她这儿就跟到了家一样。”邓玉芬的孙子任连国说,“我爸告诉我,当时奶奶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汤喂水,从不嫌烦。她和孩子们以粗糠、树叶、野菜搭着充饥,把自家大部分粮食省下来招待亲人。为了使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她专门养了几只母鸡,下了蛋一个也舍不得给儿子吃,全用来给伤病员增加营养。每当伤病员痊愈后离开家,她都像送儿子出征一样,把衣服洗净补好,一边叮咛着一边把煮熟的鸡蛋硬塞进他们的衣兜,还要拉着他们的手送出老远、老远……”
说到这里,任连国从家中的储藏室里拿出一口米黄锅说:“当初,我奶奶就用这个给八路军摊煎饼。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好些人想买走,我都给拒绝了。”
1941年秋末,日本侵略军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万人大“扫荡”,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部落”化政策,疯狂制造“无人区”。“日本鬼子在密云实施的是‘四光’政策。为了不让八路军有补给,鬼子还会把所有的庄稼铲光。”林振洪愤慨地说。
任连荣告诉记者,邓玉芬的家就在“无人区”内,敌人到处烧房抓人,强迫百姓迁入“部落”。邓玉芬和一些乡亲们誓死不进“部落”,躲进深山坚持斗争。草房被烧就搭窝棚住,窝棚被烧再重新搭起来,一个月内连续被烧七八次。家什用具和家禽家畜统统被抢走,很多人惨遭杀害。敌人的残暴没有使邓玉芬屈服,她知道敌人搞“无人区”就是要把老百姓和八路军分离,八路军是鱼,百姓是水,鱼离了水怎能生存?
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邓玉芬叫丈夫又把在外扛活的四儿、五儿找了回来,参加村里的基干民兵,坚持“无人区”斗争。这年冬天山里格外寒冷,加之敌人“扫荡”频繁,出于安全考虑,丰滦密抗日政府动员妇孺老弱到山外投亲靠友,邓玉芬和丈夫这才带着六儿、七儿暂时离开“无人区”,借住到山外亲戚家。
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到底!
“1942年的春天,邓玉芬一家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决定重返‘无人区’搞春耕。”林振洪介绍,3月的一天,邓玉芬收拾好亲友送给的农具和种子,送丈夫任宗武先回山里安摊儿。没几天,噩耗传来,丈夫与四儿任永合、五儿任永安在百梯子不幸遭到马营据点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同时遇害,四儿也被抓走了!邓玉芬闻讯犹如五雷轰顶,悲愤交加,昏厥过去。
父子三人一夜之间死的死,抓的抓,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怎能不悲痛欲绝!然而,邓玉芬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
村里老人回忆,邓玉芬苏醒后,谢绝了亲友的挽留,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到底!”就这样,邓玉芬怀着对日寇的血海深仇毅然回到了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刨地播种。她只有一个念头,把丈夫和儿子的活都干出来,多打粮食好支援部队消灭敌人。
这之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1942年秋,大儿任永全在保卫盘山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1943年秋,二儿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而去世。
面对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坚强的邓玉芬都挺住了。她眼里没有了泪,有的只是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和怒火。她笑得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每天都拼命地干,春播、秋收、做军鞋、照料伤员,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样样用心干,从早到晚一时不闲。她对子弟兵更亲了,在她的心里,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是她的儿子,都是她的希望。她盼望着六儿、七儿继承父兄的遗志,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1944年春,敌人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再次进行疯狂“扫荡”,一连七天七夜搜山剿岭,百姓纷纷躲进深山。饥寒交迫中,为掩护乡亲们,七儿也不幸故去。邓玉芬再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精神打击,她撕心裂肺地大叫一声,当即昏死过去。
“虽然接连遭受失去亲人的打击,我三奶奶依旧顽强地生活着,她说自己一定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后来,她又把老六送进了咱自己的队伍。”老八路任连荣含着热泪说。
邓玉芬日思夜想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张家坟村村委会主任郑云龙告诉记者,鬼子投降后,邓玉芬来到亲人的坟前,眼含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大儿、二儿、四儿、五儿、七儿:“鬼子被咱们打败了,咱们胜利了! ”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牺牲的又何止邓玉芬一家。据统计,张家坟村所在的石城镇,有名有姓的抗日烈士就有近百名,而张家坟村又是其中烈士最多的地方。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用来形容我奶奶的一生,再贴切不过。”任连国激动地说。
在离张家坟不足百里之处,至今还保有七郎坟和杨令公庙。张家坟村村民们说,邓玉芬一家就是“现代杨家将”,邓玉芬就是“现代佘太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这里的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热爱着属于自己的故土。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邓玉芬老人走了,她的精神会代代相传!
“我奶奶,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中国母亲,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她无私地献出了丈夫和5个孩子。”任连国激动地说,“我父亲排行老三,也是八路军。解放后,他退伍回乡,给我奶奶养老送终。”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对革命作出的贡献。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在生活上给了奶奶很好的照顾,使她晚年生活得很幸福。1961年春节,她还光荣地出席了全市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北京市领导同志的接见。”任连国告诉记者,“这一切,使奶奶感到非常欣慰,但她又怕自己给国家增添负担。为此,谢绝了县里把她家迁到平原富庶地区的好意。”
1970年的大年三十,邓玉芬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老人为抗日献出了一切,她走得很安详。”密云县武装部政委张涛说,“为国家,为民族,敢于担当,勇于奉献,邓玉芬老人的精神会代代相传。直到今天,提起参军报国,张家坟村都是整个密云地区最踊跃的村子之一。”
为缅怀邓玉芬的英雄事迹,2012年,密云县委县政府在张家坟村修建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雕塑和英雄母亲主题广场。雕塑高5米,花岗岩材质,基座为山石,英雄母亲邓玉芬伫立在山岩上,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针线筐,她眺望着远方,盼望着亲人和战士们胜利归来……
专题: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