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沿一战爆发之路追寻历史:旧日仇怨至今难消

2014年07月29日 11:21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距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整整过去一个月。这场战争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有历史学家认为,它对世界长期而持续的影响到现在都难以准确评估。但在过去100年里,欧洲人仍习惯将一战称为“欧战”。时隔百年,记者重走当年一战爆发历史路线,和当地人一起说老话题,听新看法。

  拉丁桥边,时光倒流

  6月28日的萨拉热窝热闹非凡,尤其是拉丁桥边,人流不断,熙熙攘攘。桥两边,外国人比本地人多,多半是外国记者。不是这个夏天的萨拉热窝有什么特殊魅力,而是因为100年前的这一天,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这里刺杀了斐迪南大公。

  拉丁桥边的萨拉热窝事件博物馆,是个寄身街角并不起眼的小博物馆。这里只用波黑语言做展览介绍,因此是一个地道的本地博物馆。即便如此,它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各路记者登场亮相做直播,博物馆的边边角角都是话题。这家博物馆还特意找来一辆百年前流行的旧式座车,安排当地男子扮成斐迪南大公当时的模样,坐在后排左侧,邀请大家上车合影。拍一张这样的“时光倒流”照片需要3欧元,对于排长龙等候的外地观光客来说,这点钱不算什么,但当地人不愿意凑这个热闹。

  波黑政府为了平衡各族利益,要求把斐迪南夫妇的照片和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同等地位的方式摆放纪念。不少塞族人认为,政府不愿或不敢高调纪念普林西普是错误的。百年来,拉丁桥边故事多,而讲的多半都是普林西普和斐迪南的故事。陪同记者走访的卜雅娜家乡在克罗地亚,她的母亲在波黑长大,所以她算得上半个波黑人,并从小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站在拉丁桥边,卜雅娜指着面前的丁字路口对记者说:当时斐迪南夫妇的座车就停在那里,突然遭人群中冲出的普林西普枪击。

  旧日仇怨,至今难消

  波黑的一些记者同行认为,一些同胞至今对旧日仇怨耿耿于怀,这着实不明智。萨拉热窝当地电视台记者维尔多说,波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历史影响,现在最需要的是族群团结,国家能否重现一战前的繁荣,也都依赖于此。

  但说易行难。记者在萨拉热窝逗留的时间很短,但仍将波黑族群间的矛盾尽收眼底。在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市区街头,卜雅娜好心帮记者向当地警卫了解活动现场的消息,不料遭到白眼,因为对方不满她在交流时不说本地语言。

  萨拉热窝被称做“巴尔干半岛上的耶路撒冷”,派别众多。卜雅娜说,她母亲年轻时,当地族群之间关系很和睦,无论是哪一个族群的民俗节日,大家都一起过。但如今,和平环境只是因为划地而居,彼此打算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和平”一旦触碰到利益矛盾,就会再生事端。

  6月28日,来自克罗地亚、黑山等多国政要,出席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一战百年纪念演出。但波黑的塞族人不愿捧场,而是选择在波黑东部城市维舍格勒单独举行活动,主题是纪念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而且这场活动并不小众,到场的有波黑塞族共和国的总统多迪克、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等。

  除了政府层面,民间矛盾也不少。为纪念一战百年,波黑政府拿出200万欧元经费。一些当地人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笔钱应该用在年初遭遇水灾的地区重建上。记者还看到,不少示威者戴着普林西普的画像面具,他们是要告诉当政者,如果激怒了他们,就等于激怒了更多的“普林西普”。

  在萨拉热窝,记者同中国驻波黑大使董春风谈到对波黑现状的看法,这位在巴尔干工作多年的外交官感慨,族群矛盾对于波黑未来的制约性很大。1992年重新建国的波黑,族群派别仍然各行其是,对于国家发展最大的影响是,几乎任何基建发展、经济改革都会因族群间的看法不同而被拖延。他认为,如果巴尔干国家都有机会加入欧盟,那么波黑也会是最后一个有机会的国家。

  帝国荣耀,感怀各异

  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妇中枪身亡后,遗体很快被运回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百年后的这个夏天,维也纳军事博物馆专门举行了一场展览。小小的展厅里,每一样展品都写满了历史:子弹穿孔的斐迪南大公的座车,夫妇中枪后的血衣,普林西普用的手枪……

  记者发现,愿意了解这段历史的奥地利年轻人很多。记者在博物馆逗留半日,见到的数十名访客基本都是当地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一战话题和中世纪话题一样,都有些遥远,现在感兴趣,主要是平常听老人们说起时,总是有不同的看法,这让他们疑窦丛生。

  斐迪南大公是不是一个恶人?在维也纳市区的咖啡馆,维也纳大学教授卡明斯基和记者一起讨论对斐迪南的看法。基本上,他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普林西普所代表的激进塞族青年犯下的一个错误,因为斐迪南大公并不主张对巴尔干动武,相反,他一直在尽力压制军界宣战的筹谋,只可惜普林西普等人只看到他头顶上的奥匈帝国王储头衔。

  和卡明斯基一起喝咖啡时,窗外不断驶过维也纳的电车,和萨拉热窝的电车很像。事实上,萨拉热窝市区能行驶有轨电车,也和奥匈帝国有关。1913年夏,斐迪南大公醉心研究的就是电车、火车。他在想,如何能将这些当时的先进交通工具布满他日后统治的疆域。维也纳虽然是首都,但出于安全考虑,奥匈帝国决定先在萨拉热窝尝试有轨电车。虽然有充当试验品的意味,萨拉热窝被选中也是其地理位置突出的体现。

  对于这样的话题,上年纪的奥地利人可以和你喝一杯咖啡聊一下午。虽然帝国早已消逝,但对于当年的辉煌历史,当地人还是感到既荣耀又伤感。一些当地人甚至认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作为并没有严重错误。所谓错误,更多的是与当时结盟的国家没有真正同心协力地对抗敌人。

  不过,卡明斯基并非活在帝国时代的遗老遗少。他虽然认为塞族人不应该刺杀斐迪南,但也不认同奥匈帝国的殖民政策。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还是战争真正的缘由。其实,百年前的欧洲,王室政要遭行刺的事件层出不穷,但这起发生在拉丁桥边的血案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月后,欧洲大国相互宣战,让人类看到:原来有一种战争可以称为“世界大战”。

  百年教训,谁能汲取

  对一战以及巴尔干历史最感兴趣的欧洲国家或许就是奥地利。在纪念一战百年期间,维也纳举办多场国际研讨会。而对于普通奥地利民众来说,重走一战爆发的路线,或许是最好的“温故”方式。

  在萨拉热窝,记者遇到维也纳爱乐乐团一名提琴师的妻子汉娜。她陪丈夫特意从奥地利赶到萨拉热窝,参加纪念活动。汉娜不是第一次来萨拉热窝,她坦言这是个度假的好地方,但长居不易,因为经济仍然落后。更主要的是,她感觉这里的人仍然活在战争的回忆里。他们所想的,还是如何与身边族群的人处理关系,对于外部世界在发生什么,大家不是很清楚,也不关心。

  这种活在自己小圈子里的氛围也影响到政府官员。在波黑,记者试图采访中央政府官员,但一听说谈论的话题和自己的工作没有太直接关联,纷纷拒绝。卜雅娜认为,现在的官员明白一点,那就是一旦触及波黑乃至巴尔干历史的话题,回避是最好的回应,谁都不想惹麻烦。

  其实,波黑人明白,自己的国家在100年里会有各种动荡,关键在于不同的族群总是在尝试借助不同的国际力量征服同胞,以便独占权力。东萨拉热窝大学学者马斯特洛维奇认为,不仅是波黑人,对于地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很多欧洲人也没有真正从百年前的战争爆发原因中吸取教训。他认为,眼下的乌克兰就是当年的巴尔干,俄罗斯和西方的政治博弈,势必需要寻找一个国家来厮杀争斗,而被东拉西拽的弱国小民,总是白白地被牺牲。

  对于波黑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没准备汲取历史教训来重塑国家。他们去过维也纳,或是经维也纳去过更远的地方。记者在萨拉热窝遇到的中学生叶琳娜说,在那些陌生城市,她和同龄人见识了什么是繁华,什么是时尚,回到家乡后,她经常琢磨的是如何出国,去哪国。已经在东萨拉热窝大学找到教职的卜雅娜坦言,如果有机会移民到更好的国家,她会考虑的。马斯特洛维奇则认为,波黑乃至巴尔干并非没希望,只是需要各族领导人一起为这个国家考虑未来。他说,如果单个巴尔干国家申请加入欧盟太困难,为什么不联合起来集体申请呢?但这名波黑学者承认,这样的想法说出来令人振奋,真要落实会非常艰难。▲(曹 劼)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