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飞控中心“嫦娥”谈嫦娥工程

2014年11月01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北京飞控中心“嫦娥”谈嫦娥工程
图为飞控大厅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摄
    图为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规划计划岗位主管设计师梁爽。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摄
    图中为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遥测岗位的主管设计师张祖丽。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姜宁 祁登峰)她们是托举“嫦娥”奔月的“嫦娥”,她们是中国探月的“美丽封面”,她们中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快速成长的70后,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却选择守望星空的80后。随着嫦娥启程开启地月之旅,忙碌在中国探月征程上的她们更忙了。她们就是探月工程里的“飞控一姐”们。

  席露华:慧心织就星月梦

  10月24日,飞行试验器顺利入轨的那一刻,坐在飞控大厅总体主任设计师岗位上的席露华明白,自己的第四次探月征程才刚刚开始。

  七年前,同样是在这一天,同样是在这个大厅里,她作为中心总体计划和国际联网岗位负责人,参加了中国第一次绕月探测任务——嫦娥一号。

  “如果从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算起,我从事嫦娥任务飞控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席露华说。

  十年,对于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来说,不过是刹那瞬间,而对于席露华来说,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青春年华。

  从二十多岁充满活力、爱说爱笑的航天新人,到今天经验丰富、成熟稳重的“飞控一姐”,世易时移、岁月更迭,席露华的身上始终保留着一份不变的特质。

  同事们说,她不变的是那颗敏于行、善于思的慧心。席露华说,她不变的是那份编织追星逐月梦想的责任。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中,席露华扛起了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的重担。对于自己的工作,她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飞控总体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着测控系统和飞行试验器系统,她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将这座桥设计的完美,搭建的牢固。

  这是一项极具风险和挑战的工作。机理原理不吃透,就像建桥缺少混凝土;设计考虑不周全,大桥缺腿断臂易塌陷;方案观点不准确,势必千里之堤溃蚁穴。对此,中心科研计划部部长申敬松评价说:“席露华不能出错,一旦出错,那就是事关任务成败的大错。”

  “必须主动作为,用精、准、全的思考引领任务”,对于所承担的工作,席露华有着自己深刻的认知。做到这步,大家都知道不仅需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和全局意识,还得有超强的耐性、韧性。

  然而要做到这步,究竟需要有多大压力、花多少时间、费多少思量,个中滋味,只有席露华自己最能体会。

  任务前,她首先必须要吃透飞行试验器系统二、三十套,多达几十万字的各类方案,然后,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能结合测控系统实际特点,制定任务飞控需求,明确飞控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由谁来做,什么时间做等一系列问题,而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

  为了吃透各类方案和分系统原理,任务前,她每天都会做三件事,查资料、参加联试和分析问题,常常是找到一个分系统的专家,就是一大串问题,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席露华骨子里就是有这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在中心,有一个关于她的故事,大家众口相传。

  那是在嫦娥一号任务备战时,在一次与欧空局国际联网的测试中,有个国外站总是跟踪不上卫星。欧空局的专家们向担任国际联网北京中心负责人的席露华提出了质疑:“应该是你们的方案和数据出了问题!”

  早已将任务方案内化于心、成竹在胸的席露华非常自信的告诉他们:“我们的方案经过了严密论证,我们的数据经过无数次测试,问题绝不在我们。”后来,经过认真排故,最终得出是由于国外测站测试方法出现了偏差,导致失误产生。这件事让老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也让他们记住了这个勤奋、聪慧的中国飞控人。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每一次任务对席露华来说都像一次难题重重却又输不起的大考。

  2013年,在距嫦娥三号任务还剩下最后两个月的时候,巡视器系统将十几本临时状态更动的方案放在了席露华面前。新的状态更改,意味着飞控需求、系统接口、软件状态等一系列工作可能都要重新来做。

  作为巡视器“玉兔”遥操作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压力山大。此刻,究竟是按照对方状态变化需求简单地进行方案和软硬件系统调整,还是全面深入分析论证,按任务备战流程重新来做?席露华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梳理状态、理清思路、分析需求、协调讨论、专题攻关……她紧绷的神经像拧紧的发条。一个月内,她完成了别人需要三个月才能做完的工作。

  一切不可思议,一切却又水到渠成。

  经历三次嫦娥任务的锤炼,席露华早已是大家心目中顶的上、靠得住、信得过的“飞控一姐”。

  逝去的时光,永远无法抹去人们对辉煌的记忆:嫦娥一号首开奔月旅程,嫦娥二号首拍高清全月图,嫦娥三号首踏月面访广寒。

  席露华不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然而,十年探月路上,她却用自己的敏思、善思的慧心织就了三个美丽的星月梦想。

  如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已经踏上奔月的旅程,席露华正在用慧心织就她的第四个美丽的星月梦。

  梁爽:“排兵布阵”天地间

  这个秋天,梁爽再次成为了一名“千军万马”的女指挥。然而,在她的身边,却感受不到丝毫“沙场秋点兵”的气势。

  指挥席不过是三尺机台、方寸荧屏;“千军万马”也只是成百上千条指令构成的“数字大军”;嘹亮的战鼓和号角声变成了噼里啪啦的键盘声。

  这里的战场“静悄悄”,然而,这里战场却一样有着剑拔弩张、生死一线的紧张。

  此刻,梁爽正大脑飞速运转,精神高度集中地检阅着她“排兵布阵”的新作——任务全过程程遥统一计划。作为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规划计划岗位主管设计师,梁爽担负着生成、检查、修改任务中各类计划的重任。

  曾有人把计划比作是推动任务进程的驱动器,把生成计划比作是太空“排兵布阵”。飞行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地面什么时候发送什么指令、测站跟踪何时开始何时跟结束全靠计划指引。计划一旦出错,直接影响任务进程,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件极其繁琐、极易出错的工作。梁爽说,她每天一坐到岗位上,就如同站在了悬崖边缘,精神高度紧张。

  然而,7年前,当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时,梁爽就开始坐在了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没有停下过。长期的紧张工作,让她不知不觉患上了这个岗位的职业病——强迫症。不论做什么事情,她总喜欢提前做好详细的计划,不然就不敢去做;不论软件检查计划的结果多完美,她总要自己逐条逐句再核查一遍,不然就会感觉心里没底。

  尽管如此,梁爽却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岗位。

  在她的眼里,天地如棋局,指令如棋子。依据任务方案和逻辑规则生成计划,便如同在天地间“排兵布阵”一般。看着一条条计划指令如同一个个军令在她手里有序生成,发往遍布五大洲四大洋的测量站、船,引导它们开展测量跟踪,发往远在奔月轨道上的飞行试验器,指引“嫦娥”再入返回征程,她有种强烈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为了让记者对计划有更直观的了解,梁爽打开了电脑上新生成的计划文件。看着密密麻麻指令排满了整个屏幕,记者顿时眼花缭乱,有种“头大”的感觉。谈及感受时,梁爽说:“当你懂得了这些计划指令的逻辑规则和理论依据后,就不会觉得乱了;当你努力剔除错误、解决冲突,让整个计划和谐有序、浑然一体时,就会有种美的感觉。”

  大概就像数学家感觉欧拉公式美妙绝伦一样,梁爽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美的感觉与美的享受。也正是这种美感驱动,她在一次次探月任务中不断突破、跃升。

  2007年,在嫦娥一号任务备战时,初次接触任务规划计划工作的梁爽便凭借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设计开发了“任务计划可视化分析平台”,将任务计划和测控资源有机结合,为指令合理性和测控支持有效性分析提供了智能化手段。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平台经过她不断维护、改进和完善,一直到今天仍在广泛使用。

  2014年,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启动后,梁爽凭借多年丰富的计划岗位经验,敏锐捕捉到三站接力跟踪及两目标协同控制给计划生成带来的难点和挑战,并开展了针对性攻关,设计出测站指令智能化检测系统和双目标飞行指令拼接软件,有效解决了计划编排难度大、耗时长、易出错的问题,并成功应用于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无线联试。

  一次次任务,一个个突破,紧连着的就是那一份份写满指令信息、精准周密的任务计划。

  从2007年到2014年,7年时间里,经梁爽的手生成的计划指令达2万多条。这2万多条指令编排在一起,就如同一队旌旗猎猎、联通地月的数字大军,组成了中国探月征程的壮丽诗篇,也展示着这位规划计划岗“飞控一姐”“排兵布阵”天地间的靓丽风采。

  张祖丽:把脉“嫦娥”万里外

  《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孙悟空悬丝把脉,隔空便能诊断出朱紫国国王患有“双鸟失群”之症。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有一个人比孙悟空还要“牛”,她无需悬丝,就能为远在万里之外奔月返回轨道上的“嫦娥”准确把脉。

  她就是张祖丽,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遥测岗位的主管设计师,也是大家公认的中心遥测岗位“一姐”。

  “嫦娥”遨游在奔月返回的轨道上,最远处距地球足足有42万公里。它的飞行状况如何?是否按照地面飞控人员的指令准确实施预定动作?各系统是否工作正常?获悉这一切,都要靠飞行器下传的数据来判断。张祖丽所在的遥测岗位,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与这些下传数据打交道。

  “飞行器通过无线电波下传的数据是一堆由0和1组成的源码。我们要破译这些源码,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和曲线拟合等方式,将它们变成一个个准确的遥测数据,实时呈现在监控显视页面上。”张祖丽告诉记者。

  打开监控显示页面,数传、热控、电源……17个飞行试验器分系统的监显页面依次呈现在记者眼前,每个分系统都包含成百上千个遥测参数。在张祖丽眼里,这些分系统就如同“嫦娥”的一个个器官,那成百上千的遥测参数就像是组成器官的一个个细胞。而她,就要像一个医生一样,时刻把脉“嫦娥”,关注、呵护这些器官和细胞的健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之前任务相比,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遥测数据种类更多,格式更为复杂。要想有效把脉“嫦娥”,必须得有“利器”,得靠过硬的手段。

  “就像医生技术越高超、医疗设备越先进,检查结果就越准确,治病效果就越好一样。”张祖丽告诉记者,她们岗位的最累、最难的工作就是在任务前积累好自身,打磨好“利器”。

  这次任务,张祖丽带领遥测团队,为准确把脉“嫦娥”量身打造了三大“利器”:遥测数据快速处理,故障快速诊断和信息快速监控。它们的实现是基于海量参数信息的标准化装订、测控故障的形式化描述和飞行器飞行状态的预示告警等技术。中心软件室副主任苗毅评价说,三大“利器”不但使得测控应用软件技术得到了飞跃,也极大的促进了北京中心数据处理与应急处置飞控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中心在多模式、大时延条件下的遥测信息的深度挖掘与综合应用水平。

  “利器”虽利,然而,在张祖丽的心里,最有价值的却是她带领团队完成的另一项工作:遥测信息的抽象化描述和归一化处理。

  就像铸剑师事先打造出剑模一样,不论是铸铁剑还是铜剑,只要把相应材料熔化浇铸到剑模里就行。她们完成的这项工作就是为探月工程打造遥测模具。以后不论任务怎么变,只要把配置信息改为对应任务的配置,她们的遥测处理软件就能很快完成任务自适应。这对提高任务备战效率,无疑巨有重要的意义。用张祖丽的话说就是:“我们遥测岗位的任务备战效率从工业化时代阔步迈进了信息化时代。”

  创新的背后,是张祖丽的点点心血、滴滴汗水。

  为尽快完成三大“利器”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作为技术负责人,张祖丽带领团队翻破了一本又一本技术方案,查阅了一摞又一摞编程资料,每天不停地编程、调试,再编程、再调试……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似的,带领同事们与时间赛跑、与进度较劲、与数据作伴、与程序共舞,连做梦时想着的都是一个个遥测数据、一行行程序代码。

  为尽快解决联调演练中发现的技术问题,她经常像颗钉子一样钉在飞控大厅的机位上。任务前,记者到飞控大厅对她进行采访,在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因科技人员找她商讨问题而中断了8次。最后她只能十分歉然的让记者下午晚点再过来。等到下午4点多,记者再次来到飞控大厅时,同事们正赶张祖丽回家。细问下才知道,她中午饭还没吃,从早上一直忙到现在。

  张祖丽总说执行任务比准备任务要轻松。然而,大家都知道那只不过是她自我减压的一句话。如今,中国第四次探月任务征程方启,地月之行万里路,作为“嫦娥”姑娘的把脉人,她怎么可能轻松下来。从清晨到黎明,从日落到日出,嫦娥奔月征程上,那个瘦削的身影一直不停的忙碌着。(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