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控一姐”给嫦娥把脉 曾驳斥外国专家质疑
席露华
她们是纤手托举“嫦娥”奔月的“嫦娥”,她们是中国探月的“美丽封面”,她们中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快速成长的70后,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却选择守望星空的80后。随着嫦娥启程开启地月之旅,忙碌在中国探月征程上的她们更忙了。她们就是探月工程里的“飞控一姐”们。
席露华:慧心织就星月梦
10月24日,飞行试验器顺利入轨的那一刻,坐在飞控大厅总体主任设计师岗位上的席露华明白,自己的第四次探月征程才刚刚开始。
七年前,同样是在这一天,同样是在这个大厅里,她作为中心总体计划和国际联网岗位负责人,参加了我国第一次绕月探测任务——嫦娥一号。
“如果从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算起,我从事嫦娥任务飞控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席露华说。
十年,对于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来说,不过是刹那瞬间,而对于席露华来说,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青春年华。
从二十多岁充满活力、爱说爱笑的航天新人,到今天经验丰富、成熟稳重的“飞控一姐”,世易时移、岁月更迭,席露华的身上始终保留着一份不变的特质。
同事们说,她不变的是那颗敏于行、善于思的慧心。
席露华说,她不变的是那份编织追星逐月梦想的责任。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中,席露华扛起了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的重担。对于自己的工作,她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飞控总体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着测控系统和飞行试验器系统,她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将这座桥设计的完美,搭建的牢固。
这是一项极具风险和挑战的工作。机理原理不吃透,就像建桥缺少混凝土;设计考虑不周全,大桥缺腿断臂易塌陷;方案观点不准确,势必千里之堤溃蚁穴。对此,中心科研计划部部长申敬松评价说:“席露华不能出错,一旦出错,那就是事关任务成败的大错。”
“必须主动作为,用精、准、全的思考引领任务”,对于所承担的工作,席露华有着自己深刻的认知。做到这步,大家都知道不仅需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和全局意识,还得有超强的耐性、韧性。
然而要做到这步,究竟需要有多大压力、花多少时间、费多少思量,个中滋味,只有席露华自己最能体会。
任务前,她首先必须要吃透飞行试验器系统二、三十套,多达几十万字的各类方案,然后,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能结合测控系统实际特点,制定任务飞控需求,明确飞控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由谁来做,什么时间做等一系列问题,而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
为了吃透各类方案和分系统原理,任务前,她每天都会做三件事,查资料、参加联试和分析问题,常常是找到一个分系统的专家,就是一大串问题,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席露华骨子里就是有这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在中心,有一个关于她的故事,大家众口相传。
那是在嫦娥一号任务备战时,在一次与欧空局国际联网的测试中,有个国外站总是跟踪不上卫星。欧空局的专家们向担任国际联网北京中心负责人的席露华提出了质疑:“应该是你们的方案和数据出了问题!”
早已将任务方案内化于心、成竹在胸的席露华非常自信的告诉他们:“我们的方案经过了严密论证,我们的数据经过无数次测试,问题绝不在我们。”后来,经过认真排故,最终得出是由于国外测站测试方法出现了偏差,导致失误产生。这件事让老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也让他们记住了这个勤奋、聪慧的中国飞控人。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每一次任务对席露华来说都像一次难题重重却又输不起的大考。
2013年,在距嫦娥三号任务还剩下最后两个月的时候,巡视器系统将十几本临时状态更动的方案放在了席露华面前。新的状态更改,意味着飞控需求、系统接口、软件状态等一系列工作可能都要重新来做。
作为巡视器“玉兔”遥操作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压力山大。此刻,究竟是按照对方状态变化需求简单地进行方案和软硬件系统调整,还是全面深入分析论证,按任务备战流程重新来做?席露华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梳理状态、理清思路、分析需求、协调讨论、专题攻关……她紧绷的神经像拧紧的发条。一个月内,她完成了别人需要三个月才能做完的工作。
一切不可思议,一切却又水到渠成。
经历三次嫦娥任务的锤炼,席露华早已是大家心目中顶的上、靠得住、信得过的“飞控一姐”。
逝去的时光,永远无法抹去人们对辉煌的记忆:嫦娥一号首开奔月旅程,嫦娥二号首拍高清全月图,嫦娥三号首踏月面访广寒。
席露华不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然而,十年探月路上,她却用自己的敏思、善思的慧心织就了三个美丽的星月梦想。
如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已经踏上奔月的旅程,席露华正在用慧心织就她的第四个美丽的星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