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大屠杀悼念活动首创:受日本广岛核爆悼念启发

2015年02月25日 11:00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南京大屠杀悼念活动首创:受日本广岛核爆悼念启发
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图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职业生涯中有许多个首次:首次带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举行证言集会;首次把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办到日本、美国、俄罗斯、丹麦、菲律宾等国;创办首个南京大屠杀学术研究机构;参与策划和组织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担任馆长的22年来,朱成山始终把守护南京大屠杀历史当作自己最崇高的使命。正如他所说,“不管经过多少年,我们都要守护好这段历史。唯有如此,才能面向未来的和平。”

  受日本广岛之行启发,首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悼念活动

  自1994年起,每年12月13日,南京都会举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悼念活动。此事的缘起,还与朱成山访问日本的一段经历有关。

  1994年8月,朱成山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应日本民间组织“铭心会”邀请,访问日本东京、千叶、横滨、广岛等城市,参加缅怀亚太地区战争遇难者活动,进行南京大屠杀历史演讲和证言集会。

  8月7日上午,他们从横滨乘坐新干线到达广岛。在列车上朱成山得知,8月6日是广岛每年一度的原爆纪念日,首相、参议长、众议长等日本国家领导人都悉数到广岛参加国家公祭活动。

  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40多次,集会人数最多时达11万多人。

  这对朱成山产生了强大的刺激。“日本作为加害国,却如此长期大规模、高规格地悼念原爆遇难者,向全世界诉说和塑造战争受害者的形象。”他感慨道,中国作为被侵略对象,受到了重大破坏,同胞作出了巨大牺牲。“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3个特大惨案之一,可是,战后直至今天,我们为这一历史惨案做过些什么?为遇难同胞做过什么?”

  回到南京之后,在他的多方奔走下,1994年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在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悼念活动,全城拉响警报,放飞和平鸽。这是地方层面首次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所举行的公祭活动。

  这种形式不仅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创。

  从历史中感悟和平,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悼念活动增加和平主题

  “我一个肩膀挑着历史研究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着和平学研究的担子。”这是朱成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他撰写并出版各类书籍120多部,组织万人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发掘考证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骸、在海内外收集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物史料,为30多万南京大屠杀冤魂呐喊成为他的使命。

  2001年12月,纪念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永不忘却——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时,曾在圣玛丽诺大教堂成功举办“和平祈祷仪式”,全美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领袖走到一起,用不同的宗教语言与方式,共同为世界和平祈祷。

  “当时,我站在祈祷人群中,在感受现场庄严、神圣氛围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和平是超越任何国界、党派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朱成山说,这也促使他反复思考和求证,研究、展示和传播历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最终他得出结论:不是单纯地为了过去,而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更多地是为了和平与发展。

  也就是从那时起,关注和平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学习和平学知识,成为朱成山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创办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和南京和乐团,编辑出版《世界和平学概况》、《和平学概论》等书籍,举办国际和平论坛与世界和平法会。在他的建议下,从2002年起,每年12月13日举行的“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更名为“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并增加了发表《南京和平宣言》等内容。

  是责任也是使命,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

  公祭活动从地方公祭升格为国家公祭,且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刻,中国人民和南京人民已经等待了整整20年。

  “为了这一天,很多人都作出了不懈努力,已经期待了很久。”朱成山说。从委托全国政协常委赵龙、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提交“两会”议案,到请新华社记者写内参,到参与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修改国家公祭法案,他持续数年为建立国家公祭奔走呼号。随着公祭活动的临近,他的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仅仅休息四五个钟头就又投入新的一天工作,有时甚至要靠救心丸来支撑身体。

  2014年12月12日晚,朱成山没有回家,为了筹备半年多的首次国家公祭仪式能够圆满成功,他和一批纪念馆员工忙到次日凌晨两点多钟,才在办公室里和衣小寐了一会,早上5点多就起来了,迎着第一缕晨光,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014年12月13日,警报第21次在南京上空拉响,这一次是国家公祭。

  在朱成山看来,国家公祭活动的举行,是对30万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过去我往往从宏观层面去发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今后将增加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家族史和个人的受害史。对我个人而言,这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一定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肖姗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