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称核威慑迎来第二春:俄挥舞核大棒威慑西方
资料图:俄罗斯海军北风之神级核潜艇。
法国《回声报》网站3月18日发表题为《核威慑迎来第二春》的文章,作者为该报专刊作家 雅克·于贝尔—罗迪耶,全文编译如下:
尽管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冲突在性质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核威慑仍然是地缘政治的中流砥柱。冷战结束25年后,有核国开始改进它们的核武器,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零核”梦想破灭
2009年,刚刚入主白宫的奥巴马有着这样一个梦想:他承诺“要在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里寻求和平与安全”,至少他开始朝着核裁军的方向迈进了。冷战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也曾“梦想着有朝一日核武器会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冷战结束后,核武器的销毁本应成为21世纪最初30年里人们的优先事项之一。遗憾的是,正如华盛顿一个名为“斯廷森中心”的智库的共同创造人迈克尔·克雷庞所说的那样,这种想法突然间“销声匿迹了”。本世纪初发起的一场名为“全球零核”的运动曾得到了包括众多美国领导人在内的全球数百名领导人的支持。此类行动不仅打算削减全球核武器的存量,而且它们甚至想到2030年左右在全球彻底销毁核武器。俄罗斯与美国在2010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两个国家将各自把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削减到1550枚。它让人们看到了这两个国家将在这方面继续谈判的希望。
传统意义弱化
面对当今世界不对称的战争以及一些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人们完全有理由提出这样的疑问:保留那么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有什么意义?它们真的能让人们心生畏惧吗?它们能阻止“基地”组织向纽约的世贸大楼和美国的五角大楼发起攻击吗?曾在冷战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实现恐怖平衡的核威慑概念,如今在面对那些非国家行为体时又有什么用呢?此外,与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所担心的不同,令人感到恐惧的核扩散事实上始终没有发生,世界也没有面临着核灾难。自3月15日以来,一直被人们怀疑企图发展核武器的伊朗在瑞士与伊核问题六国展开了新一轮的谈判。这一谈判的目的是在3月31日前达成一个政治协议,并在6月30日前解决所有的技术细节问题。此举将使伊朗继续开展其民用核计划,但伊朗将无法发展核弹,从而避免了核扩散的风险。
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九个:除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外,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也都进行过核试验。虽然从来没有对外公开宣布过,但以色列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军事核计划的发展。相反,南非在1991年已决定拆除其核武库,而阿根廷、巴西和瑞士都放弃了自己的核开发计划。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都在获得了安全保障以及经济援助的前提下同意放弃自己境内的核武器,从而使俄罗斯成了苏联核武库的唯一继承人。这一切都为后来的裁军铺平了道路。
核武库现代化
然而,世界却在开倒车。如今,后冷战的核时代似乎进入了第二季。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及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开始,俄罗斯总统普京便不断在挥舞核大棒,多次强调俄罗斯是一个核大国。他甚至在吞并克里米亚过程中使俄罗斯核力量处于戒备状态。
美国也已经开始了核计划的现代化建设,而法国和英国也准备这样做。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谈判则处于停滞状态。将于4月底举行的第9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在强化条约三大支柱(裁军、防止核扩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可能性不大。一个反常的现象是,尽管核武器在非对称冲突中的作用十分虚幻,但它却能带来两种好处:一是它能使弱小的国家与强大的国家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二是它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象征。因此,核武器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不太可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