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大规模两栖登陆战:英法伤亡26万多不敌土耳其
■ 在加利波利战役期间,英军押送被俘的土耳其士兵离开战场
一战期间,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为了打通支援东线盟友俄国的海上通道,出动50余万大军,在邻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加利波利半岛发起大规模两栖登陆战。然而,由于协约国军队组织混乱、指挥呆板等原因,这场两栖作战变得旷日持久,最终落得个功败垂成的结果。
战前态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激烈交战。1914年9月的马恩河会战后,英法联军粉碎了德国夺取巴黎、迫降法国的计划,战局呈现对峙局面。然而,在东欧地区单独与德国、奥匈帝国较量的俄国却因屡遭惨败而濒临崩溃,这让英法忧心忡忡。
鉴于俄国盟友局势危急,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一项援助俄国的计划——依托占有优势的海军力量,派兵强击沟通地中海和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在加利波利半岛登陆,直取伊斯坦布尔。这样不仅能击败同盟国阵营的土耳其,还能打开进入黑海的通道,以便将援助俄国的武器和给养运进俄国。
巧合的是,就在丘吉尔提出上述计划的同时,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也向英国发出请求,希望英国对土耳其搞一次牵制性进攻,以便缓解战场上的压力。1915年1月13日,英国政府全票通过了由丘吉尔拟订的作战计划。
战役过程
为了拿下达达尼尔海峡,协约国出动了62艘战舰(包括18艘英国主力舰和4艘法国战列舰),由英国海军上将卡登负责指挥。
1915年2月19日至3月11日,卡登指挥舰队用舰炮火力和渗透上岸的爆破组摧毁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的土耳其要塞,并在海峡周围展开扫雷作业。然而,由于天气条件恶劣且缺乏专业扫雷力量(扫雷船以木制渔船为主),卡登拼凑的扫雷船队在土耳其守军残余火炮的零星炮击下,扫雷进度异常缓慢。
呆在后方的丘吉尔对卡登舰队的进展缓慢极为不满,于是决定撤掉卡登的职务,转而任命海军少将德·罗贝克继续指挥舰队。3月18日,罗贝克派出1艘战列舰和15艘前无畏舰(1890年至1905年间建造的主力战舰)发起海上总攻。然而,罗贝克的这次行动却出师不利。在航行途中,法国的“布韦”号和英国的“无敌”号、“大洋”号前无畏舰先后被水雷炸沉。为了避免舰队遭受更大损失,罗贝克不得不命令所有舰只退出海峡,返回爱琴海锚地。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一战结束,协约国才知道当时它们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其实,在英法舰队用舰炮火力压制土耳其要塞的过程中,土军大部分火炮已被摧毁,土军库存的水雷也全部用光。只要英法舰队继续攻击,很容易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可惜,罗贝克并不知晓这些情况,结果与胜利失之交臂。
眼见海上强击难以奏效,协约国再次改变作战计划,从北非抽调8.1万名官兵(主力是当时部署在埃及的英联邦澳新军团),集结到希腊利姆诺斯岛上,准备向达达尼尔海峡的咽喉——加利波利半岛发起两栖登陆作战。在指挥官的人选方面,英国派出了陆军上将伊恩·汉密尔顿勋爵。汉密尔顿曾指挥过1902年布尔战争,有指挥作战的经验,但对加利波利半岛的情况却知之甚少,手上只有一张买来的旅游地图。
就在协约国调整部署之际,土耳其将海峡战区指挥权交给德国总军事顾问冯·赞德尔斯,并按照他的要求,重新组建了土耳其第5集团军(有8.4万名官兵)。赞德尔斯利用协约国暂停进攻的机会,抓紧时间对土军进行强化训练,并在协约国军队所有可能登陆的滩头地区构筑堑壕,部署机枪火力点和铁丝网。此外,赞德尔斯还将土耳其所有能用的火炮全都调到加利波利。这样一来,土军不仅在地形、兵力上占有优势,在火力上也占据优势。
4月24日傍晚,200多艘协约国军舰通过爱琴海驶向加利波利,这些军舰上搭载着对博拉耶尔实施佯攻的英国皇家海军步兵师(约1万人)、在库姆卡莱进行牵制性登陆的法军第1师一个团(约3000人)、主攻加巴台普的澳新军团(约3万人)、登陆海勒斯角的英国陆军第29师(约1.7万人)。
承担主攻任务的澳新军团由英国陆军少将威廉·伯德伍德指挥,他为了达成进攻突然性,命令部队在25日黎明前登陆,但由于澳新军团没有受过夜战训练,且对半岛地形一无所知,结果在登陆时偏离预定地点,在一个无名海湾上岸,随即遭到土军凯末尔上校指挥的第19师第57团阻击,澳新军团被压制在狭窄的滩头地区动弹不得。与此同时,按计划登陆海勒斯角的英军也遭到土军火力压制,损失惨重。至于其他负责佯攻的协约国军队,也在土军的火力打击下纷纷退回船上。
战至4月27日,协约国登陆部队仍无法扩展登陆场,他们面对居高临下的土军毫无办法,自己却要承受土军各种火力打击。随着土军增援部队不断到来,协约国军队的处境越来越糟,只是因为协约国具有海上优势,能提供强有力的舰炮火力支援,土军要想把已经登陆的协约国军队赶下海也非常困难。
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拉锯战里,双方不断增兵,进行了无数次攻击与反击,数以万计的官兵在冲锋的路上或堑壕里被打死,但双方都无法打破战场上的僵局。更可怕的是,战场上遍布的尸体迅速腐烂,引起了痢疾、疟疾等多种流行病,造成交战双方的大量非战斗减员。
1915年11月23日,英国认为已没有任何希望取得加利波利登陆战的胜利,不得不下令撤退。呆在岸上的9万名协约国军人分批秘密撤离加利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没有发觉。事实上,在整个战役期间,协约国干得最漂亮的行动就是撤退,伤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离开海滩,这场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以协约国的失败告终。
战役影响
在加利波利战役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两栖登陆战,参战的协约国军队有56.8万人(英军48.9万人、法军7.9万人),伤亡人数26.2万人(英军21.5万人,法军4.7万人)。另据土耳其官方记载,土耳其参战兵力超过50万人,伤亡25.1万人。
实际上,土耳其陆军的精华全被这场“皮洛士胜利”(意指代价高昂的胜利)消耗掉了。不过,土耳其第19师第57团团长凯末尔却一战成名,为其后来成为“现代土耳其之父”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大部分史学家认为,加利波利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战略眼光的行动,如果协约国能在这次战役中取胜,那么得到军援的大批俄军就可以从东面进攻德国,与西线的英、法军队对同盟国实施夹击,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不过,历史终究不能改写,协约国在加利波利战役中失败了。正如一名英国历史学家所言:“进攻加利波利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战略方案,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因一系列史无前例的错误而断送了胜利的希望。”
后世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导致协约国失败的根源除了战前计划疏漏和准备不足、战时指挥不当和协调不力外,协约国军政高层的优柔寡断也是重要原因。协约国军队在加利波利战役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最终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两栖作战方面的反面教材。 (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