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反恐检验俄军新指挥系统:战斗力提高1.5倍
■ 有“战时政府”之称的俄国家防御指挥中心内部设施完善
迄今为止,俄军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已近两月。由于分别以美、俄为首的两个反恐联盟都在叙利亚境内展开军事行动,当地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俄军总部能否有效监控和指导一线作战变得尤为重要。正如俄《军火库》杂志主编维克托·穆拉霍夫斯基所言,经过多年发展,俄罗斯已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危机应变与作战指挥体系,叙利亚危机正好成为这一机制的“试金石”。
“指挥中心”设在首都
从9月30日俄军驻叙利亚航空兵部队针对叙境内的恐怖组织展开空袭行动后,俄国防部每天都会对外发布战报,发言人伊格尔·科纳申科夫少将更是经常通过一面屏幕墙展示俄方前线部队的动态。俄军事专家瓦列里·罗斯托普什指出,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俄战略指挥体系应对“非传统安全冲突”的能力。
据悉,科纳申科夫接受采访的位置,其实是去年12月1日才投入作战值班的国家防御指挥中心。它位于俄陆军总司令部大楼内,是俄国家安全领域的最高指挥机构。它包括战略核力量指挥中心、作战指挥中心、军队日常行动指挥中心和总参中央指挥所,平时负责控制俄联邦所有武装力量和武器,战时将指挥全国所有强力部门。各军区、军种、兵种的战备状况,以及有关军队训练、武器装备和所有紧急情况也都汇总到该指挥中心。此外,中心还与紧急情况部、原子能署、气象环境监测局、水资源署等部门的监控中心保持联系。指挥中心可以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在此基础上为领导人提供决策建议。
具体到叙利亚危机,该指挥中心已成立专项作战指挥集团,负责监控相关军事政治局势,分析威胁来源和等级,并对事态发展做出预测。目前,该指挥集团由副总参谋长兼作战总局局长卡尔塔波洛夫上将主管,超过1000名专业人员分4个班次24小时轮流执勤,随时指挥协调武装力量及其他部门的行动。
“指挥系统”得到检验
有军事专家表示,即便平时搞师级部队对抗演习,部队的指挥控制都不容易,如今数目可观的俄军人员和技术装备远赴叙利亚,变数更是不小。如何确实掌握部队位置并发号施令,成为外界观察俄军“软战力”的重要窗口。
据俄罗斯《导报》报道,部署在叙利亚拉塔基亚的俄航空兵集群拥有专门的综合性机动指挥方舱。方舱生产企业代表别科布拉托夫称,在2008年的南奥塞梯战争中,俄国防部在开战伊始就派出了通信指挥分队,但由于需要携带大量器材,这支分队抵达前线时战争已经结束。战后,俄总参谋部汲取教训,责成军工企业研制能快速部署的综合指挥设施。目前的指挥方舱由2个集装箱组成(每个舱室配备4-5个工作台),可通过飞机空运或直接安装在运输机内,可保障指挥员在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由于配备特别设计的液压支架,方舱能在40分钟内完成卸载,并投入使用。
另外,俄军还在叙利亚前线动用了全新的“前线指挥系统”(ESU-TZ),它包括自动化指挥设备、通信设备、卫星定位设备和数字地图等,其实质就是连接士兵、地面载具和飞机等所有军事单元的专用网络。根据设计,来自侦察小组、无人机、射手等单元的信息通过网络进入前线指挥部、指挥方舱或装甲指挥车,并直观地显示在电子地图上,指挥官甚至能实时看到战场景象,并通过电子手段下达指令。俄媒体称,ESU-TZ可把指挥周期缩短五分之四,把敌军情报的完整度和及时度提高3倍,可使部队战斗力提高1.5倍,同时减少15%的弹药消耗。
全面换装代价高昂
俄《国防》杂志指出,21世纪的军事冲突中,胜利将属于更早发现敌人并更快组织火力打击的军队。据俄军事科学院院士爱德华·罗久科夫透露,苏联解体前,苏军曾装备三级自动化指挥系统——军区用“多棱堡”战略指挥系统;集团军用“半人马座”战役指挥系统;师级部队用“机动”战役战术指挥系统。以1983年开始列装的“机动”战役战术指挥系统为例,它可把每辆坦克、每个导弹发射装置、每架飞机、每个陆军分队联接到统一的系统内。苏联解体后,部署在东德的“机动”系统落入美军之手。为检验该系统的效能,美军曾举行一次司令部演习,演习中“蓝军”使用北约的指挥系统,“红军”则采用“机动”系统,结果是“红军”在3天内完胜。随后,“机动”系统被美国人分解研究,部分技术被移植入美军的指挥系统。
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俄军指挥系统的建设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08年经历俄格冲突的“洗礼”后,俄军才急起直追。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披露,当年俄格冲突中,俄军战术指挥系统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基层官兵不得不依靠落后的步话机和电台互相联系,时常受到格军干扰。此后,俄军实施全面改革,指挥体制由4级(军区-集团军-师-团)压缩为3级(军区-集团军-旅),并开始为旅级部队配备ESU-TZ系统。目前,ESU-TZ系统的生产商“星座”公司正加班赶制,争取在2018年前完成全部换装。不过,有俄媒体分析说,ESU-TZ系统成本高昂,如果俄军85个旅全面列装该系统,相关费用可能高达百亿美元,相关经费仍是难题。(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