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解放军报社原社长撰文回望中国体育走向奥运征程

2016年08月04日 19:22 来源:国防部网 参与互动 

      点燃心中的火炬——中国体育走向奥运征程回望

  一个熟悉的身影高擎火炬,从电视荧屏上迎面跑来。

  哎,那是我的朋友,中国著名体育记者。很多年前,我们经常在各种比赛的赛场相逢,也曾一起采访过奥运会,共同报道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跋涉与攀登,共同见证一茬又一茬体坛名将的奋斗与成长。如今,看到老友参加里约奥运会的火炬接力,深藏在我心中的奥运情愫又被激活。

  (一)

  1984年,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射击比赛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实现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作为人类体坛的盛会,奥运会与中国虽早有交往,却几多波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奥运会才全面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

  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尚未结束,奥运会不幸正经历着“抵制”风波:1980年,因前苏联出兵阿富汗,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抵制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作为报复,前苏联和一些国家则抵制了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

  这是奥运会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体育固然难以独善其身,但为“抵制”付出最大代价的,却是青春短暂的运动员。此后,颇受争议的“抵制”日渐式微,更能体现奥运宗旨和精神的口号得以彰显,那就是“和平、友谊、进步”,“更快、更高、更强”。

  1980年,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因实力不足,差距较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4年后,在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却一鸣惊人,夺得15枚金牌,震惊国际体坛。

  随同中国健儿走出国门、走向奥运的国内各大媒体,也搭上了奥运班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传播奥运盛况,让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国人见识了奥运会的精彩绝伦,感受到运动员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射击选手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枪击“零蛋”,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的瞬间,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

  《解放军报》加盟奥运报道也是在那个时期。1984年,报社派文化处负责人刘绍荫远赴巴尔干半岛,在萨拉热窝采访了第14届冬季奥运会;1988年又派我和张挺赴汉城,采访第24届夏季奥运会。此后,奥运报道成为本报体育报道的重头戏。从亚特兰大到伦敦,先后有范江怀、马越舟、刘化迪、柴华出国采访夏奥会;从阿尔贝维尔到索契,采访过冬奥会的除了我以外,还有雷利民、高吉全、田源、柴华、解玉秀和张天南;至于参与采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记者就更多了。

  军报的受众主体是青年官兵,激荡在他们身上的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爱国为民、崇尚荣誉的军人品性,与奥运赛场所彰显的体育精神正好对路,所以他们关注奥运、喜欢奥运。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尽力在军报这个平台上展示健儿风采,弘扬奥运精神,激励官兵士气,实在是我们的荣幸。

  同时,在接力报道历届奥运会的过程中,我们也记录下中国体育栉风沐雨、奋勇前行的奥运征程。

  (二)

  1996年,王军霞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并以31分02秒98的成绩获女子10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

  体育,除了健身,还能励志。尤其是竞技体育,“竞”字当先,“争”在始终。这种和平的竞争,拼的是体能、技能和智能,比的是意志、心理和谋略,谁能在争输赢、见高低的竞技角逐中把人类所崇尚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谁便是赢家。

  奥运会是世界竞技体育的最高殿堂,但它却有一个非常包容的口号:“重在参与”。中国体育一经融入奥运,便开始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努力提升自己,30多年来硕果累累,收获显而易见。

  参与奥运,整体水平在提升。

  中国体育是在争得亚洲第一后进军奥运会的。从1974年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名列奖牌榜第三,到1982年登上新德里亚运会的榜首,中国军团8年间实现了“三级跳”。此后,亚洲第一的位置再也没有动摇。

  竞争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世界很大,天外有天,与其在亚洲孤独求败,不如勇敢进击,同世界高手过招。初登奥运赛场,中国军团亮相洛杉矶实现开门红,不料时隔4年,却在汉城遭遇“滑铁卢”,最终只在跳水、乒乓球和体操3个项目上拿到5金,暴露出整体实力不足、竞争缺乏广度的现实差距。

  挫折催生改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体育的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涉及体制、政策、科研、选材、训练以及人才引进诸多方面,尽管步履艰难,终究成效渐显。在经历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的徘徊之后,中国军团终于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爆发,创纪录的28枚金牌来自9个大项。

  这种看得见的成长和进步,主要得益于竞技成绩的稳步提高、尖子选手的不断涌现和夺金领域的逐渐拓展等三个方面。

  以拓展夺金面为例。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是动态的,早期较少,后渐增加,自汉城奥运会起常在26项上下浮动。而中国军团征战悉尼、雅典、北京、伦敦这4届奥运会,每次都能在半数左右的大项中摘取金牌。其中,除了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保持绝对优势外,举重、体操、射击、游泳、柔道等也各展所长,成为相对稳定的夺金亮点,而田径、划船、摔跤、击剑、拳击、跆拳道等项目,更能不断突破,营造出“东方不亮西方亮”“堤外损失堤内补”的格局。

  中国是个大国,不能只靠“一招鲜”立足奥运会。哪怕“一招鲜”可以“吃遍天”,也要有整体实力做支撑,否则,充其量只能是“跛足巨人”。

  姚明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参与奥运,体育观念在变化。

  中国体育走向世界之初,正是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年代。体育本身所蕴含的象征、示范、激励等功能,最能点燃国民拼搏人生、渴望成功的激情。“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受中国女排创造“五连冠”战绩的鼓舞,由大学生们率先喊出来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金牌,尤其是奥运金牌,自然会承载来自各方的期冀。动力与压力的共生互动本是常态,可一旦把金牌看得过重,让它超负荷地承担过多功能,它也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采访汉城奥运会的时候,我就隐约感觉到这一点。那时,记者的眼里全是金牌,新闻追逐金牌,金牌产生新闻。凡是中国选手有可能夺金的赛场,必定会聚集一群中国记者,戏称“扑金牌”。谁知,也许是压力太大,一些优势项目的名将心态失衡,相继失手,中国军团的夺金计划一再落空。记者们沉不住气了,竟生出一种玩笑般的迷信:谁去中国选手失败的现场多,谁就可能是“灾星”。很不幸,我入选了。中国乒乓球女单选手陈静进入决赛后,一位平时关系很好的资深记者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中国夺金的项目不多了,明天陈静的比赛,你就别去了。”我默然,同样怀疑起自己,第二天果真没敢露面。

  汉城奥运会后,人们围绕金牌有过一番探讨,渐渐廓清了金牌的基本属性以及对待金牌的正确态度。

  金牌就是金牌,是人类创造的对运动成绩的物化确认,任何附加其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或不能承受之轻都可能让它发生畸变。事实上,作为成功的证明和荣誉的象征,没有哪个运动员不渴望得到它,当然要拼、要争;然而,金牌得失的因素太多,如果说只有夺得金牌才算为国争光,那么丢了金牌又该怎么说?所以,看淡得失,看重精神,充分享受拼搏夺金的过程,才是参赛者与观战者都应秉持的心态,即所谓“胜固可喜,败亦欣然”,只要尽了力,人生无遗憾。

  道理好说,真正面对金牌能够保持平常心的,还是在中国体育实力增强之后。今天,中国的奥运金牌累计已达213枚(其中夏季201枚、冬季12枚),而我们依然喜欢它、仰慕它,依然会为奥运健儿夺得的每一枚金牌喝彩点赞,但我们不会把它当成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志,正如我们不会把奥运战略演变为金牌战略一样。这种渐趋理性的价值观,也许更能反映出一种自信,一种历尽沧桑的成熟。

  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秒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10米栏世界纪录,夺得冠军。

  参与奥运,全民健身在兴起。

  中国体育有两大战略目标,即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前者培育精英,对后者有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后者惠及大众,对前者也有奠基和推动之功效。30多年来,两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共同演奏着中国体育的主旋律。

  我当体育记者的时候,各地承办的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各类单项比赛和综合运动会很多,新建体育场馆被纳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中。比如北京,1990年的亚运会和2008年的奥运会,给这座古老的都市留下众多现代化体育场馆。比赛结束后,这些场馆向公众开放,提升了全民健身的档次和质量。与此同时,造型各异体育场馆在许多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

  奥运会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更深刻的影响,在于健康理念的确立。如今,温饱无忧的人们,开始注重提高生活品质和改善健康状况。各地新建的居民小区,大都设有健身场地和制式器材;而遍布都市的各种健身房,则成为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那些前所未闻的暴走族、夜跑族、登山族、骑行族等各类人群,更是把健身当时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请人吃饭不如邀人出汗”,便是对重视健身的生动调侃。

  就连非常专业的马拉松,也不再让人望而生畏。35年间,这项运动从很少有人问津到逐渐普及大众,恰与中国体育走向奥运同步。尤其是近几年,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马拉松运动呈现井喷式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国跑完全程马拉松的不过7、8万人,2015年激增至55万,而今年注册的正式比赛就有百余场,报名者已达百万之众,其中90%是大众选手。

  还有一个更新的例证:自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冰雪运动在国内持续升温,丰富多彩的冰雪项目成为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新宠”。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冰雪运动已突破地域限制。有关方面从去年12月开始组织的为期4个月的“大众冰雪季”活动,遍及全国15个省区市,居然有3000万人次参与其中。谁敢说,他们当中,不会产生未来的奥运冠军!

  国运盛,体育兴。透过奥运会这个窗口,我们不仅看到中国体育的腾飞,更能感受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力是基础,体育是尖兵。托举刘翔、林丹、孙杨等奥运明星的,正是日渐强盛的祖国。

  (三)

  8月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百年奥运不平凡。即使在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每一届奥运会仍会遇到干扰,或者是局部战争,或者是恐怖阴影,或者是难民问题,或者是难以绝迹的兴奋剂丑闻。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止奥运会走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为什么?为什么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因为人类需要精神的引领。就像高尔基笔下的英雄丹柯,捧出自己燃烧的心脏,高举过头,让它在黑暗的丛林里,照亮族人前行的路。

  在一个还有战乱、还有贫困、还有欺男霸女、还有弱肉强食的世界,奥运会所崇尚的,是和平的竞争和公平的较量;奥运会所追求的,是干净的荣誉和向上的力量。它用体育说话,说出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把体育竞技的大赛场,变成校阅人类精神的大舞台。

  遥望里约,期待幕起。现代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始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而每一届开幕式上必不可少的点燃火炬仪式,则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故事,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最富创意的仪式极具象征性。不是吗?奥运会本身就像一支不熄的火炬,永远燃烧着和平、友谊、进步的愿景,永远迸射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情。

  中国体育与奥运相拥,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道理尽在其中。

  中国古代先哲早有教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借助里约奥运的圣火,再次点燃心中的火炬,中国代表团必将以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担当责任,履行义务,迎接挑战,再创辉煌!(孙晓青)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