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瞬间(资料图)
打击精度方面也有公开文献涉及相关数据。从技术层次角度而言,我国在惯性导航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以洲际战略导弹使用的三浮陀螺为例,国内90年代的精度水平为0.001度/小时,相当于美国70年代初期水平。而美国现役型号的TGG型三浮陀螺精度为<0.0001度/小时。关于液浮陀螺,国外可以做到0.001度/小时,国内用于载人航天工程公开的水平是0.01度/小时。MX导弹所使用的AIRS第三代浮球平台,原型于1973年开始研制,1975年在民兵III导弹上进行了飞行试验,1981年7月交付第一台给空军。漂移率为0.000015度/小时,寿命40000小时。虽然这个数据是在实验室用多台设备累计实验的寿命结果,并用理论计算修正了精度,但技术差距确实得到体现。国外估测的早期东风五号CEP达1000-2000米左右并不离谱。数量稀少的东风五号也并不承担对敌方导弹发射井等硬目标打击任务,这样的精度至少已经超过前苏联的R-7之类,可以对软目标实施打击。
在东风五号设计定型后,在1989年秋季的抽检飞行试验中打出了最佳精度。我国的空、海基核力量均无法实现远程打击,投射能力明显弱于先进核大国。作为唯一的洲际打击力量,东风五号在我国的核威慑力量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东风五号的研发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定型之后亦非一劳永逸。由于我国技术底子薄弱,国外技术发展速度迅速,东风五号的出现仅仅是解决了洲际核打击力量的有无问题而已,在优劣问题上仍然没有提供选择的余地。因而东风五号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更新一代洲际导弹彻底取代它之前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