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团军某旅参加“跨越—2014·三界”实兵对抗演习现场。
硝烟未尽,烽火又起。9月8日,刚刚结束实兵对抗的第27集团军某旅直接从演习地域转到预设靶场,展开整建制、全火器实弹综合检验。
午后雨潺潺,三界地区丛林深处,一支坦克、装甲集群在半米多深的淤泥中向“敌”后方防御地域悄然进发,前路未知,官兵又将经历一场怎样的严峻考验?
炮声未闻战斗已然打响
下午14时40分,综合检验已经开始了十几分钟,仅听到零星的枪声,却未见以往猛烈炮火轰鸣的壮观场面。
“当前,部队正在进行驱警和破障。”第27集团军指挥组组长、副军长陈学武说,此次实弹检验完全按照作战进程展开,全程伴有电磁干扰,采取隐显设置目标、不经现地排练、昼夜连续实施等方式,检验部队实战背景下综合火力打击能力。
考验不单是打靶。实弹射击前,这个旅旅长乔贵成带领指挥机构部署坦克、步战车、火炮等传统武器装备,灵活运用陆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和电子对抗等新型作战力量的编组、使用和协同,一连串以往极少遇到的作战指挥难题,亟待他们破解。
——改变“打靶”模式。步兵、坦克、步战车等625个昼夜作战目标,全部按照敌情设置,完全靠指挥员自主侦察发现、自主筹划运用火力、自主进行火力协同、自主评定毁伤效果。
——设定淘汰机制。射击既看命中率和精度,也充分考虑战场客观环境因素,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命中靶标,即视为被“敌”击毁而当场出局,改变过去驾驶装甲装备一打到底的做法。
——联合火力编组。各类火器按照作战任务要求合成编组,根据作战进程协同开火,按照敌情靶标区分火力。
“一关连着一关过,一仗接着一仗打。”乔旅长感慨颇深,这是他们组建以来参加的多场实兵演习中,参演兵力最多、历经时间最长、机动距离最远、难度强度险度最高、战场环境最复杂、实兵对抗最激烈、部队经受锻炼最大的一次演习。
炮声轰鸣兵种协同制胜
炮声打响,该旅千人百车多路开进,向“敌”警戒阵地和一线防御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前沿右翼攻击分队遭‘敌’顽强阻击。”分队指挥长、一营营长姜益勤当即下达“装甲战车前出攻击,步兵跟进射击”的命令。只见混合装甲、单兵目标的70余个靶标在合成火力打击下陆续倒下。
“依靠单一兵种作战、兵力撒开猛打猛冲的时代已经过去。”姜益勤告诉记者,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追求的是联合制胜。
这一战打得异常艰难,却是一个可喜的跨越。曾经多少次,基地化演练是先驻训后演习,先摆练再对抗。而实弹射击仅是演练中的单一环节,以命中率论英雄,甚至为追求首发命中、百发百中的彩头,打固定距离上显而易见的固定目标。由此带来的射击“高分”,往往掩盖了实战能力的“低能”。
火星飞溅处,兵车鏖战疾。这边,右翼攻击群联合火力机动驱警;那边,纵深攻击群快速破障火力突击。“发现‘敌’阵地前沿密布障碍。”工化营营长李志强立刻调遣工程车前出破障,一排排铁丝网、桩砦等障碍物相继被突破。进攻通路开辟后,前沿攻击分队的30余台装甲车辆迅即发起冲击,交替掩护通路,百余发炮弹、反坦克火箭弹和并列机枪枪弹在行进间轰然射击,“敌”一线阵地目标和纵深处的关键火力点顿时灰飞烟灭。
炮声沉寂战斗仍在继续
是夜,炮声渐渐沉寂。这个旅各路攻击群相继拔除了“敌”重点地段的防御要点,逐步占据了战场有利态势。
笔者穿梭于靶场各处,本以为经历了一天一夜鏖战的官兵应该会放松休息一下,没想到看到的仍是忙碌景象——
基本指挥所内,指挥控制席正在修订作战构想,火力协调席重新分配火力打击方案,通信指挥席更换通信联络文件……“实弹综合检验一刻不结束,就要始终保持打仗状态,一刻也不能松懈!”正在现场的这个旅参谋长陈爱民介绍,他们正在为抗“敌”反冲击作准备,随时防“敌”反扑。
这时,后方保障群也在紧张的工作,牵引车拖救坦克、抢修自行榴弹炮炮塔等维修工作紧张进行;开设野战救护所、组织伤员后送和野战手术等工作全面铺开。修理分队五级军士长马占东说:“前方官兵啃‘硬骨头’,后方保障可不能‘掉链子’!”
夜色渐深,风乍起。生疏而复杂的地形,纵深配置的目标,无处不在的电磁干扰……偌大的射击场上,虽然没有实兵交战的对手,但不准提前勘察、不许现地推演、不标示高地编号,昼夜连贯射击,令官兵丝毫未敢放松。
远处仍能听到零星的枪炮声,导调大厅的标靶系统显示屏上,仍在不断跳动着目标的毁伤数据。实弹综合检验即将结束,但从官兵的眼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紧贴实战砺兵远未结束,他们时刻在为下一场战斗作准备。(来源:新华网 张圣涛、高冰、田硕)
点击进入中新网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