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造节"何以受青睐? 媒体指节庆活动泛滥也是腐败

2003年03月01日 15:48

  中新网3月1日电 工人日报今天发表署名李红军的评论文章,《"造节"何以受青睐?》,对当前节庆活动泛滥的现象提出批评。

  文章谈到,日前,青岛市立下“新规”:对图虚名、加重企业负担、百姓不欢迎的节庆活动坚决砍掉。今后凡是以青岛市人民政府名义举办的或承办的固定性节庆会展,须经市长办公会同意,并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予以确认;国家有关部门或国际组织在青岛举办的会议、展览等活动,凡由市级党政机关或各区政府承办的,需提前向青岛市委、市政府办公厅登记备案。据悉,青岛市在2002年共举办了32个节庆活动,平均不到12天就有一个“节”。但2003年以青岛市名义举办的只有啤酒节和海洋节。

  文章指出,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愈演愈烈,节庆活动成了一些地方长久不衰的“风景线”,旅游节、文化节、经贸洽谈会,还有那些叫不上名的地方土特产节,令人目不暇接。这“节”那“会”常常是一番“轰轰烈烈”的宣传之后,没有实际效果。但节庆活动缘何颇得一些人的青睐?

  首先与一些领导的功利心态有关。节庆活动之所以屡屡上演,某些领导的功利心态起了关键作用。在一些领导看来,节庆活动的举办也是一种“政绩”,可以以此来提高“知名度”,在广造舆论、树立地方形象的同时,领导也能“过一把瘾”,图个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

  其次是利益因素的驱动。不可否认,有些节庆活动的确会产生一定的互动效应,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人们也应该清楚,举办这“节”那“会”是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它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花费如此巨资,举办这样的节庆活动到底值不值?有些洽谈会上虽说是签了“意向书”,最后却是只“意”而不“向”。这样的例子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三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助长了这“节”那“会”的泛滥。举办节庆活动,一些主办部门便会借机向企业摊派,进行敛财活动,强行要求企业赞助或购买摊位。企业有心不参加,又怕得罪这些“主管部门”,于是只能硬着头皮上,结果一年下来,企业支付出一笔不菲的费用。主办者赚了个钵满盆盈,而受损失的是企业。

  文章认为:节庆活动的泛滥也是一种腐败,是对政府公信资源的严重破坏,是对社会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时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地方政府,把心思用在发展大计上,真抓实干,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戴。青岛市为节庆立规矩,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编辑:叶晓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