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科大昔日“神童”今何在 探访“神童”群落

2003年03月11日 09:50

  中新网3月11日电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超常教育效果“显著”,目前已培育“神童”约290万。据了解,超常教育的标志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诞生,至今中国的超常教育已有24年历史。由于宣传不充分不恰当,人们对超常教育感到陌生甚至有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超常教育就是特长教育、提前上大学等,有的甚至把超常与特异功能、迷信联系在了一起。近日,天津青年报记者多方采访,揭开了超常教育的神秘面纱。

  超常儿童不是天才

  专家们表示,被认为是“神童”、“天才”的绝顶聪明的孩子有许多许多,教育界的学者们更愿意称这些孩子叫“超常儿童”。他们是一群10—14岁的充满神奇与个性的群体,以超常智力的名义接受“超常班”教育。超常教育提出自己的概念就是“让孩子的大脑吃饱”。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称,超常人才教育,在国外称英才教育或天才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这种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很多国家已立法保护。面对世界各国争夺人才的大战,超常人才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超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中国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坐标位置。

  记者在天津市耀华中学实验班里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脸上还带着稚嫩表情的孩子正在学习高中代数,脖子上都还系着红领巾。“我并不认为他们都是天才,他们只是早慧,只有通过努力他们才能成功。”耀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晶老师说。

  超常教育究竟是什么

  对于究竟什么是超常教育,贺淑曼教授认为,过去总是把超常教育定位于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诸多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的人,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即适合于个体发展的教育,大多能成为优秀人才。超常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论躯体健全与否,只要智力在中等偏上的早慧生(天资早显学生、与潜慧生、天资迟显学生)均可接受这种特殊教育。超常人才教育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杰出人才外,还要培养有特殊才能和有道德感的奇才、怪才、鬼才等特殊人才。这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全人教育(或一专多能),也是以德为本、拓宽思维的教育,它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

  世界天才研究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认为,“超常教育”既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超常教育的目标就是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超常儿童”指在心理特征的某一方面表现特别出众的儿童,他们的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互相作用的结果。超常教育尽管看起来只针对比例相对少的儿童,但由于他们的发展潜力比较大,有希望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应是超常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常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超常教育不是“神童”教育

  过去提到超常儿童,人们很容易就把他和神童、天才联系起来,认为超常教育仅仅是对几个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贺教授认为,超常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也不等同于精英教育,而是培养高学力的潜能开发教育。前二者的选拔和关注对象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而那些潜能迟显的“爱因斯坦”或“爱迪生”式的学生就被关在了教育的大门之外。因此超常教育必须避免这些弊端,首先应该对早慧生和潜慧生的多元智能进行开发,并对其心理素质弱项进行强化教育。

  “把普通的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超常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我认为,现在的一些超常教育模式完全可以适用于普通的学生。”

  经有关专家测试分析,中科大少年大学生的智商在120-127之间,可见中科大少年班招的并非什么“神童”,而是“早慧”或智力优秀的儿童。贺教授认为,超常人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前者只占其中的20%,而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占到了80%。超常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优异者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一项优异一项中等偏上者它不是全纳式的普通教育。天才儿童最终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卓越人才。相反,一些没有机会到学校参加超常班的孩子,懂得教育的家长通过对孩子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一样可以成为超常人才。诸多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而非智力因素优异者,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

  因材施教是硬道理

  “因材施教”是超常班教育的特色。记者了解到,耀华中学将现行教育中“吃不饱”的孩子另行对待。耀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晶专门分管耀华中学的实验班,她告诉记者:“耀华中学的实验班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对普通孩子施行9年制义务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但这对超常孩子的教育也许是不适用了。在学校听取家长的意见中,就有两种声音,一个是实验班太累,孩子太苦;一个是实验班学习环境好,孩子进步快。其实这两种声音就反映了孩子的个体差别。实验班的教材与普通班教材略有不同,我们力求让孩子们更多地去了解新的知识,正是符合了实验班孩子对知识需要的渴望。”

  其实实验班的孩子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恰恰相反,他们许多方面的素质都是很优秀的。学校多年来获得的科技创新奖多数都是出自实验班学生之手。记者在耀华中学实验班的楼道里,看到了实验班学生的美术作品,很难想象,这群只有12岁,最大不超过16岁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完成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当然,在耀华中学开设实验班教育后,在班里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全部都可以在学期内留在实验班里的。”李晶老师直言不讳地说,“但这不表明这些学生智力不好,这些学生在恢复了普通教育后,全部都以高分考回了耀华中学。说明他们都适应普通教育,而且能够发挥得更好。”

  “有人问中学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吗?我认为这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是让所有的人、每个人的所有方面全面提高,超常教育也不违背这一精神,耀华中学就是遵循这一点,努力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实验班有个叫蔡龙的学生,从实验班毕业后考入了北大化学系,随后又考入哈佛大学,他本人就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学生。”

  相关链接:昔日“神童”如今何在?

  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至今已招收了24届89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另有三分之一拿到博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赴美研究生(CVSPEA)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10届学生中,有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3年学完五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5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部分少年班毕业生资料:

  宁铂: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从科大少年班毕业后,未考研究生,被留校任教,教研究生班数学课。由于他教学有方,年仅19岁就评上了讲师职称,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之一。目前在科大物理系任教,副教授。

  谢彦波:少年班最年轻的大学生,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后转入第二期。于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时年仅15岁,是我国最年轻的研究生。他报考的专业是引力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现为科大物理系副教授。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二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31岁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FellowofIEEE。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谢敏:14岁进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学生,15岁由国家派往瑞典留学,先后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利彻平大学。1987年,年仅23岁的他获利彻平大学工学博士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1991年荣获“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蒋继宁: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89届毕业生。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在电子公司工作一段后,他又去一家杂志社当过编辑,而后又到深圳最早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任职。1992年房地产热,他又一头扎入房地产行业。1997年注册了资金1000万元的一个公司。之后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网大”,1999年掀起“199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之争。与黄沁、刘民并称为“网大三剑客”。

  黄沁:1984年入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大型计算机的并行算法。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华尔街上的培基证券公司。不久他由一名高级技术人员,转行做了证券交易的直接操作者。24岁时成为该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现在也是网大重要的合伙人之一。

  专家解析:智力超常未必成功

  贺教授称,社会上有人习惯于质问“你们培养出多少世界级人才?”其实,超常人才教育是一项大、中、小、幼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接力赛跑。无论哪个环节有失误,都会给人才成长造成损失。另外,人成才的时间有早有晚,有人大器早成,有人大器晚成,这还要看社会为人才持续发展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和条件。

  据贺教授介绍,从超常班走出的孩子大部分考进了国内重点大学,不少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我国最早尝试超常教育的中科大少年班就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智力超群让这些孩子更早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有的孩子在别的方面又显出很多弱点,许多基本的问题答不上来,智力超常并不代表着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成功。”

  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

  贺教授说:“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宁铂的确很聪慧,可以说是一名大家公认的‘神童’,他曾对我说过,造成他发展不利的因素有两条,一是媒体的宣传,二是选错了专业。如果他当时学围棋或中医,都会比现在有成就。”

  贺教授接着说:“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广东的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把12岁的孩子教育得很好,于是自己开起了公司,对家长进行培训。我想,这些把孩子当成实验品的家长是非常不对的。过早成名会给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对任何孩子,哪怕是十分聪明的孩子,都不能刻意地当做‘神童’来培养,即使对智力超常的儿童也应当做平常儿童看待。过分地关心超常孩子的发展,比如家长拿孩子当‘招牌’去炫耀,去挣钱,时间长了,对于孩子的心灵将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媒体也应该适当地关注而不是过分炒作,而且这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想起张满意

  “神童”就一定与成功挂钩吗?笔者不禁想起本报曾经报道过的“神童”张满意,他14岁就被保送南开大学,3年后被勒令退学;他18岁以极高的分数再次考进了南大,但3年后他再次被退……

  14岁即被保送至南开大学,张满意不可谓不“神”,然而他的黯淡收场却着实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们从盲目崇拜神童的高烧热度中清醒过来:智力超常不等于心智超常,不等于动手能力超常,更不等于综合素质也超常。据了解,张满意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他就像一个畸形的木桶,一块木板很长很长,其他的木板却很短,但最终决定这个木桶容量的不是那块很长的木板,而是那些很短的木板。

  张满意的故事很难让人“满意”。然而,如果社会和家长们仍不能认识到超常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仍不懂得运用怎样适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神童”健康成长,张满意的悲剧恐怕还会重演。(王志辉 陈楠)


 
编辑:宋方灿

相关报道:今年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的“神童”人数创新高 (2002-08-26 19:27:36)
          14岁神童向浙大自荐读研 浙大要其按规定报考 (2002-03-20 22:41:14)
          台湾历来最年轻大学生 13岁神童入读台大 (2001-09-11 14:51:55)
          国立华侨大学录取一名十二岁“小神童” (2001-08-22 09:54:43)
          “神童”素质下降 上海交大少年班停止招生 (2001-08-13 10:37:16)
          两位12岁网络“神童”的创业历程 (2001-02-19 15:34:13)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