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日电 有传闻称,只要过了5月10日,上海就算逃过“非典”一劫了。然而,记者在市传染病医院感受到的却不是这样:记者下午5点见到了该院常务副院长徐伟民,真正的采访却拖到了7点,期间不断有人来找徐院长,为的都是同一件事———为迎战“非典”做准备。
晚上7点,徐院长打开盒饭时才有机会告诉记者,他中饭还没吃。而且,从3月底收治上海第一例“非典”病人开始,他已经3个多星期没回家了。
现在,医院已腾出180张病床,为可能到来的“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做准备;“我们的最高储备是400张病床,与全市其他医院联动的预案也在准备中。”徐院长说,目前上海全部“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除外籍人士)都在该院,尽管累计总数也不过30来例,但上海处于南北夹击中,流动人口很大,不能不防。
此时,市“防非”专家组专家巫善明也端起了饭碗,更绝的是,他连自己是否吃过中饭都搞不清了:“现在上海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是监测点,每报告一个疑似病人,我们都必须立即赶到,做出判断。”
那么,这场“持久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非典”最终是会像天花一样,被人类控制在实验室中,对于人类不再具有威胁;还是会像流感一样,只要条件具备就会流行开来,成为人类必须长期面对的敌人呢?
瞿教授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而后者出现的几率更大一些。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很难研制出直接杀死病毒本身的药物,天花之所以最终被人类掌握,是因为其病原体变异不快,可以通过研制疫苗的方法,进行预防控制。而流感则每隔半年到10个月左右就会发生变异,SARS病毒也是如此,变异很快,所以人类很难完全控制它。
疫苗用于临床至少还要半年
针对社会上“疫苗一个月面世”的传说,巫教授认为要加一个定语:“粗制”,因为从拿出粗制疫苗到应用于临床,还要经过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等一系列科研过程,医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步也不能省。
据悉,市传染病医院正在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发“非典”疫苗,该院承担的任务是病原采集和减毒活疫苗研制。巫教授指出,疫苗问世的前提是获得稳定的减毒活疫苗,然而,从临床上看,“非典”病毒毒性并不肯定是一代代减轻,这为疫苗研制增添了困难。不过,现代疫苗研制可以通过生物分子技术进行,冠状病毒已经完成分子测序,以此为依据一个月内拿出粗制疫苗还是可能的。
瞿教授也指出,SARS病毒的病原体不断在进行变异,很快研制出疫苗的可能性不大。
特效药用于临床还要两到三年
尽管美国宣称已经找到对付冠状病毒的特效药,巫教授指出,运用到临床可能还要两到三年。这是新药上市的一般程序决定的,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对付的特效药基本上也要尊重这个规律。
然而,这不等于说“非典”无药可治。巫教授指出,非典型肺炎并非一个新病,只是目前的“非典”更严重、更具传染性而已,完全可以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用现有的药物治疗。
中药作用一个月后有结论
一段时间以来,中药对于防治“非典”的功效被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许多人开始盲目地大量购买和服用中药。董教授告诉记者,中西医相结合对防治病毒性疾病确实有重要作用,但究竟什么中药方子才有效,有多大效果,是否有毒副作用等却有待证实。他不无忧虑地表示,如果几亿人口这样服用中药,会把国家的中药都吃光,而究竟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却很难确定。
鉴于此,上海市防治非典中医专家咨询组从下周开始,就将对该组推荐的中药进行详细论证。论证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这个方子是否确有功效,二是验证这个方子是否存在毒副作用。市科委已经拨款60万人民币,用于这个课题的研究。
以SARS统称“非典”有点以偏概全
国外称“非典”为SARS,巫教授认为SARS有点以偏概全。因为SARS是severe(严厉的)、acute(敏锐的)、respiratory(呼吸的)、syndrome(综合病症)的缩写,指的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而“非典”患者中只有10%左右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余的病人不会出现SARS症状。
相比较而言,国内对“非典”的全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比较准确,既表述了它属于非典型肺炎,又标志了它的传染性。巫教授认为,随着人们对“非典”的逐步了解,国内的称呼和国外的称呼会进一步融合,形成一个更科学的病名。
95%的患者不会有后遗症
很多人担心得过“非典”后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巫教授叫大家打消这一顾虑:只有那10%出现SARS症状中的一部分,会出现肺组织纤维化的现象,其他的人则会痊愈。不会有后遗症。
两小时诊断“非典”很难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现在已经找到了迅速确诊“非典”病人的方法,大约在1到2个小时内就可以确诊。瞿教授表示,这种快速诊断的方法现在仍然在试验阶段,还没有推广到临床应用。
而市传染病医院的诊断实际也证实,相关试剂还只能作为临床参考,医生做出判断还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据介绍,“非典”和传统的非典型肺炎症状十分类似,往往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才能做出判断。目前上海市排除一个疑似“非典”一般需要48小时。
“非典”并非防不胜防
电视播出的“非典”医治情况让一些观众产生了恐慌: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戴着隔离眼罩还被感染,可见“非典”是防不胜防的。
巫教授举例说,自己每天都要现场为“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治疗,而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他的电话不断:“手机响了,有些人会习惯性地接听,无意中就可能发生了污染。”更为重要的是,在给病人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时,医护人员难免暴露在高浓度病毒中,稍微一点疏漏就可能被感染。“关键是要明确传播途径,这个明确了,防治就不困难了。”
高温对“非典”有何影响
日前有专家认为,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非典”疫情将趋缓。瞿教授却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气温升高会对“防非”有利。应该说,广东、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气温一直不低,但专家并没有发现气温的变化和疫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说有联系,似乎也是一些负面联系。所以,我们不能有一丝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不管天气怎么变化,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才是最重要的。
董教授虽然认为气温对控制非典病毒可能有利,但他同时提醒,即使疫情因为气温升高得到好转,研究工作也坚决不能有半点松懈。否则明年春天到来,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非典就又可能再度爆发。(来源:青年报作者:张琪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