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瞭望》系列文章透视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考验

2003年05月29日 16:18

  中新网5月29日电 本周出版的《瞭望》周刊,以专题报道形式,刊出一组文章,透过非典型肺炎,阐述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考验。

  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设定时间是本世纪中叶。但专题文章指出,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无懈可击。非典让人们看到经济社会不够协调发展的一面,看到人们提升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质的强烈需求,看到中国与现代化信息社会巨大的差距。

  《GDP不代表什么?》一文指出,GDP实际上并不包括使人们生活有意义的全部东西。具体来说:一,GDP代表经济增长,但不是全面发展。GDP反映不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反映不出一个经济体内的贫富差距,反映不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反映不出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但并不是经济福利,这可以用军火生产和引起污染的生产为例。三,GDP没有包括闲暇。四,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五,GDP的计算中有一些遗漏,比如地下经济活动、抚养孩子和义务工作等。六,由于汇率和价格差别,以及市场化程度不同,很难绝对精确地将各国或是各区域的GDP进行比较。

  文章说,光有GDP还不够,GDP并没有解决社会进步的全部问题,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全部需求。我们要GDP,还要比GDP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非典掂量发展失衡》一文进而揭示出,非典疫情所暴露出的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在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下,过于追求GDP的增长。强调GDP增长本身没有错,但在GDP上的单兵突进,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警醒人们,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否应该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文章引述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的话,套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句式大胆提出,中国的发展战略也应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文章亦指,中国一直缺少现代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陆建华从现代危机处理机制的三个组成部分——信息收集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危机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差距。

  文章并指出,这次非典表明,当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对比较现代化的、具有小康水平、能覆盖城乡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强认为,要强化风险意识,力争在未来一二十年内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他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就包含有建立起覆盖城乡广大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含义。

  文章说,在这次非典危机中,平时不被人们看重的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得到了发挥,但居委会作用的发挥却是显得吃力和仓促。因此,从非典危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的NGO(非政府组织)还很不发达。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类似NGO这样的组织还太少,而且比较僵化、不够灵活,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文章亦关注到非典危机中的公众心理引导问题,指出,就公众的过度恐慌而言,原因之一是科学知识不够,谣传、迷信趁虚而入。另一个是沟通不够,在恐慌时缺少比较积极的引导、说服和解释力量。这种引导可以是民间,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政府。文章说,公众的心理恐慌说明,中国对心理问题重视还不够。当然这不全是政府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事情。

  《危难诱发变革契机》一文则聚焦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环境卫生——从习以为常到口诛笔伐、生活方式——改千年陋习求全新生活、网络教育——接受实战检验走向成熟、电子商务——借非典效应迎商务春天、电子政务——情急之下凸显清晰目标、科普活动——一夜春风吹旺积年星火、协作攻关——破门户隔离抛名利得失。文章由此指出,危难教育了追求全面小康社会的国民,危难诱发了古老中国的行为革命。非典危机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契机。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何传启在《校准中国现代化行程》一文中指出,抗击非典给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补了一课,为全面理解现代化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参数。

  文章亦指出,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问题如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等被摆在次要的位置,经济建设没有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非典疫情给中国的一个启示是:经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忽视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就会日积月累;一旦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就会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文章说,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全面地、科学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内涵。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两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它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文章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既要全面完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也要达到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以知识化、信息化和提高生活质量(包括经济和社会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

  这组专题报道所配的短评文章《因势利导促进步》说,非典创造了机会。它使政府意识到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对滞后,使公民意识到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潜在的巨大隐患。

  文章说,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差距,便找到了社会进步的入口。非典时期所发生的种种改变,发出的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信号,表达的是提升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契机。捕捉这一信号,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地促进社会进步,加快社会发展。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瞭望:系列文章详解“非典”时期国务院经济对策 (2003-05-21 12:08:16)
          瞭望:变危机为机遇 “非典”难逆中国经济增势 (2003-05-07 10:41:15)
          瞭望文章:应从恐慌中镇静下来 在特殊背景下工作 (2003-05-03 17:19:51)
          摩天大楼要开窗 非典给现代化城市建筑出难题 (2003-05-20 11:53:19)
          控疫卓有成效 专家称国务管理现代化需持之以恒 (2003-05-20 07:49:55)
          上海浦东:二○一○年率先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3-03-29 07:59:42)
          专家称中国将在2015年前后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2003-02-13 06:12:06)
          专家最新报告称未来50年中国现代化将“三步走” (2003-02-13 05:45:00)
          中国六部门联合发文 打造农业现代化流通体系 (2002-12-25 09:13:51)
          朱镕基望计划系统为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作新贡献 (2002-12-13 20:32:26)
          姜春云: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2002-12-13 06:35:4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