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非典”创社会结构调整契机 学者撰文详细解读

2003年05月30日 06:47

  中新社海口五月二十九日电 题:中国学者谈“非典”创社会结构调整契机

  作者 琼芬

  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最新出版的《转轨通讯》上发表文章说,SARS疫情是深化认识和积极调整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次重要机会。

  这位教授指出,这次非典疫情与过去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的不同之处在于,地震、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是局部的或者受影响的人口群体是有限的,影响的方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非典疫情实际上已经造成人人自危,并且影响到了中国人、华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它已经引起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华人社会、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人与人、民众与政府等等关系的思考与讨论。

  詹长智说,在这次防疫抗病的过程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医患关系的调整,医护人员社会角色的回归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医生和护士再一次重温他们在选择这一职业时的誓词,做出合乎职业道德的选择,体现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灾难使“悬壶济世”、“舍生取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得以回归、彰显与发扬光大。

  他分析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共十六大强调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但是能否将这一原则和理念真正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上,在处理这场危机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检验。

  在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中,最高决策层以严肃和果断的态度施行中央政府“阁员问责制”和严令地方官“守土有责”的做法,首次实行重大疫情公开报告制度,对新闻媒体和国际社会实行了最大限度的透明度,这是提高政治文明程度,向民本主义社会迈出了重要一步。

  詹长智认为,在一个体现人文关怀和“以民为本”的社会中,还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在社会危机爆发时,要真正体现公民生命价值至上的原则,要不惜一切物质代价挽救生命。中国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实行对社会危机遇难者的国家哀悼制度。这项制度应该从这次361号潜艇官兵和这次非典疫情全体遇难者开始。

  他说,这次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张扬,也是对当今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的一次检验。在危机爆发的当时,人们最关注的是政府及其官员如何履行公共职责;另一方面,如何倡导和弘扬公民的公共精神。因为应对社会危机的唯一办法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协同作战。

  在他看来,抗击非典疫情的前期一些失误,反映了中国公民社会理念与法律体系缺失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在二00三年四月二十日,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负责任的举措之后,才初显对官员与公民政治与社会意识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编辑:张明
相关专题:中国经济“抗非”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