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0日电 中国优秀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和物质财富。但本周出版的《瞭望》周刊载文指出,许多民间艺术只剩下最后一代甚至一个传人,而且以老年人居多;有的民间艺术因传人去世,绝技绝活已经失传。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各省文化部门陆续编写了民间艺术的十大《集成》,涉及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音乐、舞蹈、器乐曲、曲艺音乐、曲艺志、歌曲、戏剧志等,但这十大《集成》只是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有限地抢救保护。一是集成只注重文字纪录,缺乏对实物的征集;二是缺少民间美术、民间造型集成,而这两者是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章指出,中国民间艺术体系极为庞大,品种繁多,分布地域广泛。民间艺术保护涉及到许多部门,仿佛都能管,实际都没有管。赵登峰介绍说,在陕西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文物部门在管,建设部门也管,旅游部门有时也插手管,文化部门按理应该管,但往往到了最后,谁都没有管。
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西方工业革命使欧洲原始文化艺术损失殆尽的教训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调查、抢救、保护、发展民间艺术这份宝贵的文化基因已迫在眉睫,并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民间艺术保护的法规建设。对民间艺术的界定、保护和管理原则、保护措施,开发利用规则等,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真正有效保护民间艺术。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支持资助民间艺术的传承。一些民间艺术已经创造不了经济效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快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普查和鉴定。
--对民间艺术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在普查、调查和鉴定的基础上,全国、各地建立民间艺术保护名录,并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尽快开展民间造型艺术、民间美术的集成工作。十大集成中缺少的民间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比其它门类的民间艺术更具备经济效益,因此流失也是最严重的,应加快抢救、保护、征集工作。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间艺术资料库。一些稀有的、濒临灭绝的和其它适宜于数字化处理保护的民间艺术项目和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使保护工作增强长效性和永久性。(黄毅张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