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7日电 上海卢浦大桥明天(28日)将正式通车。如今,已有数座大桥跨越浦江。有心人也许会问到一个最具杀伤力的问题:钱从哪里来?用什么钱建造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上海新民晚报说,这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成果,将会给上海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从要钱到筹钱
作为投资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上海在1988年建立了城市建设基金会,负责城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与此同时,利用外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探索也开始进行。1991年底建成通车的南浦大桥,就是由久事公司尝试直接引进外资建设。
南浦大桥建成后不久,上海城市建设资金的运行也迈开了改革步伐,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上海市领导提出的“开拓思路,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新路子”的构想,1992年,上海市建委成立了市城投总公司,与城市建设基金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城市建设资金进行“自借、自用、自还”的资金运作方式。
这一改革是关键的一步,城建资金筹措由原来单一财政拨款,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格局;资金投入和使用变为贷款、投资、拨款等相互结合的政府间接投资。
1993年秋天,由市城投总公司直接引进外资建设的“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建成通车。
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笔钱
同样是1993年,上海市建委颁布通知,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城建资金和自筹资金。其中自筹资金是指建设项目自行筹措、自借自还的资金,包括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直接利用外资,各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及股份制公司股金等。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为:市财政投入;城建政策性收费;部分土地批租收入;利用外资;发行建设债券;银行借款;盘活市政、公用设施存量等。
1994年,上海市城投总公司和久事公司联合组建了上海建事公司,并由该公司与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所属仰荣投资公司正式签订有限期出让“两桥一隧”(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打浦路隧道)专营权合作合同,并组建了浦江隧道发展有限公司。所获资金24.75亿元人民币,用于徐浦大桥建设。
“徐浦经验”,让利用外资盘活存量用于其它项目建设的做法被大家接受。1995年,上海又参照“两桥一隧”模式,与香港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有限期出让延安路西段高架专营权合作合同,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有一种说法,上海三个“三年大变样”时期的大手笔城市建设投入用了三方面的钱。过去的钱——土地批租、盘活存量;现在的钱——政府财政投入;将来的钱——银行贷款、债券和其它融资。
重大项目全球招商
2000年3月,上海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向全世界公开招商,这些项目包括引人注目的卢浦大桥、外环隧道以及沪青平等3条高速公路。
经过一番“你死我活”但又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投标较量,第一批5个项目均“名花有主”,共吸引社会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既有中央单位,也有地方单位;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公司;既有上海企业,也有外省市企业。
这么多的社会资金看好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有充分的理由。拿卢浦大桥来说,大桥通车后,政府每年将返回投资方投资总额9.7%的固定回报,按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计算,即每年返回2.4亿元人民币,考虑到资金成本和利息以及日常养护等种种杂费,动态性地收回投资大约需要20年时间。但政府给了投资方25年的经营权,也就是说,还有5年的盈利期。虽然大桥不可售,但拥有25年经营权的企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文化附加值的经营,包括出售大桥顶部300平方米观光平台的冠名权等。
这就是投融资改革——上海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走社会融资的道路,政府不再出钱,完全靠市场来运作。上周六,社会投资的外环隧道通车;一个星期之后,同样是社会投资的卢浦大桥也将于明天正式通车。这条资金拓宽之路走通了,也走顺了。
背景
1991年12月1日南浦大桥通车,总投资8.4亿元人民币。
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通车,总投资1.6亿美元。
1995年10月26日奉浦大桥通车,总投资4.46亿元人民币。
1997年6月24日徐浦大桥通车,总投资22.26亿元人民币。
累计约48亿人民币的一个共同背景是——上海政府直接投资,引进外资或盘活存量建设的结果。
然而卢浦大桥已经改写了这个“惯例”——卢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第一座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招商方式投资建设的大桥,也是上海第一批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这座大桥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南浦、杨浦、奉浦3座大桥投资的总和。
(来源:新民晚报,作者: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