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透析中印关系:怎样的“亚洲世纪”

2003年07月04日 14:36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中印关系是亚洲安全木桶中重要的板块。因此,与发展的“硬道理”相比,历史的恩怨显然不应成为中印关系的主流

  本刊记者/胡奎 文/郭防

  “如果占世界人口1/3的中国和印度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关系,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5月31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圣彼得堡与胡锦涛会晤时,曾这样“预言”。

  这也许是他为期6天的中国之行的最好注脚。

  瓦杰帕伊此行所达成的最重要成果,就是6月23日晚中印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份纲领性文件不仅确立了中印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而且对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做出了全面规划,是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在这份宣言里,印度首次正式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也许是瓦杰帕伊带来的最醒目的礼物。

  弥补裂痕,走向合作,是瓦杰帕伊此行的主题,“好邻居彼此真正善待对方之前,人们不能忽视这个事实,即他们必须首先修补他们的篱笆。”

  印度主流社会的反思

  翻开中印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关系史,可以发现,瓦杰帕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1979年,他作为印度外长访问了中国,成为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的首次高层访问。但在1998年,他与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的有关印度发展核武是为应付中国威胁的言论,又将两国自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访问中国而逐步升温的中印关系,打入了低谷。而今,他又成为10年来首位访问中国的印度总理。

  40年前那场战争留下的阴影和领土问题,成为近年来印度国内“中国威胁论”者的主要说辞。在中国,不少老百姓的印象是,印度把中国当敌人。

  这种状况在2003年里有了很大变化。不久前刚刚从印度访问归来中联部研究室的于洪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在印度惊讶地发现,从主流媒体到资深学者,前所未有地占据主导地位的舆论潮流是: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向中国学习,促进印度的发展。

  瓦杰帕伊总理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圣彼得堡的会晤,以及胡锦涛欧亚四国行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印度媒体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于洪君说,印度的主流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中国。

  这种关注与他们对自身命运与前途的思考密切相关。令许多印度人反思的是:1980年,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水平基本相当,但如今,印度已落后于中国。

  同样令印度人反思的是:被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似乎没有给印度带来任何好处。

  78岁的瓦杰帕伊在印度的选民中享有将近七成的高支持率。现在,他代表全印度人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与中国友好合作。无论是对亚洲还是对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决定。

  此前,宣扬中国威胁论声调最高的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也冒着SARS疫情的危险走访了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并表示“不把中国看作是印度的威胁”,这位曾经的强硬派人物的此番说辞,被视为印度对华关系舆论基调全面转折的重要标志。

  准确地说,13亿中国人加10亿印度人,其在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还不止瓦杰帕伊所称的1/3,而是2/5。而且,在亚洲的这两个人口大国,集中着全世界面临的几乎所有发展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前所长杨成绪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没有发展或者是丧失发展机遇,才是中印两国各自面临的“最根本的威胁”。

  与发展的“硬道理”相比,历史的恩怨显然不应成为中印关系的主流。

  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新安全观”

  “我是为友谊而来。”瓦杰帕伊在访华前夕接受中国驻印媒体的访问时如是说。

  他的用词自然使人们想起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新安全观”——互信是基础,合作是关键,而推动共同发展则是根本。

  看看瓦杰帕伊豪华的随访团名单,就可以发现印度的迫切愿望。除了内阁中几位重量级的部长外,这个名单还囊括了印度几乎所有知名大公司的近百位CEO,以及众多工商贸促机构的领导人。

  经贸合作显然是今天的中印双方最感兴趣的话题。中印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50亿美元,而几年前只有3亿多。双方计划在2005年把这一数字提升到三位数。

  按照计划,双方将在信息技术、能源、海洋、文化、司法等领域签下一系列合作协议。

  如果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工厂”,那么印度人也许就是工厂的工程师。阿根廷《民族报》的记者在一次印度之旅后这样写道。

  除了经济上的巨大合作空间,印度与中国在很多国际领域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利益。瓦杰帕伊透露说,在法国埃维昂的南北会议上,他对于中印立场的不谋而合,感到十分惊讶。

  瓦杰帕伊及其他印度权威人士认为,印度并不应该充当别人的棋子,而是更看重自己的利益,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对外政策。瓦杰帕伊称赞了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表现,并表示了对于中国在南亚稳定中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期待。

  正是跨越喜马拉雅山的这些共同利益,构成了中印新型关系的巨大基础。

  一个怎样的“亚洲世纪”?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印关系的改善,将使中国的“大周边外交”得到完善。

  “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宗旨。在中国的外交思维里,巩固和稳定的周边环境,是和平有利发展环境的重要根基。

  就在瓦杰帕伊访华之前,中国外长李肇星在金边与东盟各国达成一项推进友好合作的新协议。中国与日、韩两国不断跃升的贸易关系,使东亚自由贸易的蓝图看上去若隐若现。中国与上海六国组织及蒙古等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也在稳固提升。以中国为枢纽的这种亚洲融合态势,显然刺激了新德里战略家们的神经。

  中国倡导的“大周边外交”,显然也正是今天印度的需要。印度同样需要谋求一个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周边环境。在向东盟发出推进合作信号的同时,新德里还向伊斯兰堡伸出了橄榄枝。

  以“木桶效应”(木桶盛水多少不在于桶的大小而在于最短的木条。木桶上最不结实的木头将导致整座木桶散架)衡量,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印度来说,中印关系都是周边安全木桶中那块关键的木条。其改善对于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具有巨大的影响,两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磁场效应,将是亚洲经济繁荣的一大关键。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瓦杰帕伊所说的“亚洲世纪”将不难理解。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23期)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中国《新闻周刊》随笔两则:职场即情场 美女生存 (2003-07-03 13:54:07)
          中国《新闻周刊》:清明政治是时代精神(目录/图) (2003-07-02 15:05:50)
          中国新闻周刊:矿竭城衰 中国要拯救50座贫血城市 (2003-07-02 12:17:17)
          中国《新闻周刊》:麦德龙携理念“固执”北上 (2003-07-01 17:04:54)
          中国《新闻周刊》:印度主流并不把中国当敌手 (2003-07-01 11:04:15)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民间事务触动中国外交改革 (2003-07-01 10:41:41)
          中印互予广泛关税优惠 印度商家瞄准中国市场 (2003-06-30 16:23:10)
          前驻印度大使:麦克马洪线无效 中印已多次会谈 (2003-06-27 15:43:18)
          瓦杰帕伊访沪:中印IT界探讨信息技术机遇与挑战 (2003-06-26 20:35:17)
          孔泉在记者会上再答中印关系朝核危机等热点问题 (2003-06-26 19:55:33)
          中印签署纲领性文件致力建立新型关系(文件要点) (2003-06-24 22:43:54)
          中新社综述:中印两国关系迈向全面合作新阶段 (2003-06-24 22:01:16)
          孔泉就中印关系西藏问题朝核会谈等答记者问(图) (2003-06-24 21:57:37)
          中印签署全面合作宣言 印度承认西藏属中国领土 (2003-06-24 10:21:54)
相关专题: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