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0日电 中国首次和欧洲空间局合作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有效载荷系统,在经过一个星期的联试后,今天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在为期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科学家分别对8台空间探测设备和8件公用设备进行了联试,并通过网络和欧空局的科学家进行了实行的数据传输和交流,完成了卫星在各种飞行模拟状态下的测试任务。
中科院空间中心孙辉先研究员介绍说:“我们进行了六大类、几十个工作模式、几千个项目的测试,经过中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对测试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我们认为仪器设备在模拟状态下能够正常工作,可以把仪器设备交给卫星总体进行装配和进一步的测试。
负责卫星安装任务的航天五院的科学家,在空间中心对卫星空间探测器进行了现场验收。
双星计划将进入卫星和空间探测设备的联试联调阶段
双星计划有效载荷系统联试成功后,将于明天运到负责此次卫星研制任务的航天五院,进入卫星和空间探测设备之间的联试联调阶段。
双星计划卫星系统副总师杨思忠介绍说,随后将进入卫星和空间探测设备的联试联调阶段,交付卫星,安装在卫星上进行系统测试,通过系统测试来考核空间探测设备以及有效载荷的公用设备,和整星的其他设备是否匹配,以保证它能够完成在轨各项探测任务。
据介绍,这些探测仪器装到卫星上以后,还要模拟卫星从起飞到星箭分离这段距离的运行状况,进行震动、躁声等各项环境实验,考核卫星的装配是否符合预定要求。同时还将在真空环境下模拟卫星在轨运行时对环境的适应性,以保证卫星能在低温和高温状态下,正常运行。此外,由于两颗卫星主要是为了探测空间磁暴环境的,所以要求卫星本身磁性越少越好,为了保证探测数据的准确性,卫星还将进行一系列磁实验。据了解,整个实验将于11月上旬全部完成。
新闻背景:双星计划
“双星计划”是由中国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等科学家1997年提出的。2001年,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该计划,这是首个由我国提出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
双星计划将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探测过的空间区域进行探测,一颗卫星绕着南极和北极上空运行,另一颗绕着赤道运行,这颗卫星距离地球最远距离达到了6万多公里,突破了我国卫星跨入太空的最远距离。这两颗卫星将分别于今年12月份和明年年中发射。
地球空间在太阳活动的影响下,经常处于剧烈的扰动状态,科学家将这些扰动统称为“地球空间暴”,它会直接影响运行中的卫星,使卫星导航系统发生偏离或中断。
中欧合作的双星探测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探明“地球空间暴”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届时,它们将与欧洲空间局已经发射升空的的4颗卫星紧密配合,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
“双星探测计划”大事记
1997年4月,刘振兴院士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正式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1997年11月,欧空局科学项目部与中科院空间中心签署了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二”的合作协议,欧空局表示在卫星轨道计算、有效载荷研制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2000年1月,中科院主持召开双星计划科学目标论证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通过论证评审,并推荐国家尽快立项。
2000年3月,中国双星计划代表团应邀出席了在巴黎欧空局本部召开的双星计划A阶段方案论证会,欧空局专家对A阶段方案报告十分满意,并签定了进一步合作协议。
2000年5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评审会召开,由多位院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评审,并建议尽快向国家立项。
2001年7月9日,中国航天局与欧空局正式签署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合作协议。
2002年4月,“双星计划”正式通过国务院立项,标志着该项目全面启动。
2003年7月,“双星计划”有效载荷系统开始正式联调,标志着该计划进入倒计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