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析七一讲话: 中共执政理论渐趋成熟

2003年07月16日 14:43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精确概括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政治文明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种传承

  “句句扎扎实实,无论从文字、语言方式,还是从基本思路上,都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处处落实十六大精神,体现出新领导集体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方面的决心。”在评价胡锦涛总书记今年的“七·一”讲话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如是说。

  胡锦涛总书记7月1日在纪念建党82周年时的讲话,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胡锦涛在讲话中密切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对其进行了新的阐述,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这反映出新领导集体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成熟和开拓精神,同时也展现出新领导集体力求执政为民的积极姿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仅仅八个字,却精确地概括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人心的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重视民众忧乐非自今日始。更久远的不说,早在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提出了“民生主义”,后有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更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共执政的三大基石之一。今天,新一届领导集体又将执政同人民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细读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人民及其同义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成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更可贵的是,讲话中不仅提出“执政为民”的概念,而且还提出必须落实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少讲空话,多办实事,真正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才是人民最希望看到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教授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提法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是从价值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种表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为将来的民主化、票决制等改革打下很好的基础。杜钢建则认为,讲话体现出很强的民本主义,以民为本,执政为民,这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定下了很好的基调。

  前一段时期,SARS疫情肆虐全国大多数省区,在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人们看到的是,胡锦涛不计个人安危,南巡广州,温家宝亲入抗非典斗争第一线。在新领导人眼中,民无多寡贵贱,生死伤病皆存于心,其“亲民”、“爱民”的执政风格可窥一斑。随着抗击SARS斗争的胜利,民众对新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更多的认可。

  执政理论渐趋成熟

  胡锦涛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和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一连串的新字,充分体现出党对目前面临形势的清醒认识。杜钢建认为,这反映出新领导集体勇于创新、不畏风险的精神,表现出新领导集体在施政过程中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姿态。

  可以说,从实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而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是从未有过的复杂。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仍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关系体系在经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解构后面临新建。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受的一个考验。

  在国内,尽管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改革中多年累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

  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50多年的执政经历,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更有甚者,一些党员干部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设上也出现了分歧。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是党面临的一个新考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七·一”讲话适时而生。杜钢建认为,“七·一”讲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人民利益上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对那些思想仍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干部敲了一个警钟,使大家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

  讲话在高举“三个代表”旗帜的同时,也包含了新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的内容,显示出新领导在面对旧观念的挑战时在执政理论上的成熟性。

  传承中国政治文明

  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填补了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空白,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转变的历史必然。中共十六大顺利实现领导层新老交替,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从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到这次“七·一”讲话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种传承。

  一些学者指出,胡锦涛在讲话中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来对待,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来解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的关系,这说明新领导人对“三个代表”的定位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杜钢建指出,与以前理论不同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注重数量指标,强调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当然,强调一脉相承并不是为了向后看,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杜钢建指出,“七·一”讲话为下一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调。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革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已经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文明。外界在评价“七·一”讲话时指出,相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领导人会稳健地继续深化这方面的改革。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25期,总第139期,作者:曹静,原题:《“七·一”讲话:传承中国政治文明》)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党校学者解读胡锦涛讲话: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2003-07-01 22:43:23)
          胡锦涛:“三个代表”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03-07-01 14:05:08)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13处改动 “执政为民”放首位 (2003-02-23 10:16:12)
          《求是》强调,中共要探索执政规律巩固执政地位 (2003-02-22 07:29:07)
          官方媒体文章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执政为民 (2003-02-10 13:41:51)
          曾庆红强调要继承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优良传统 (2003-01-15 22:20:21)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3-07-03 19:46:01)
          李鹏谈政治文明 强调党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003-02-21 17:02:23)
          李鹏:人大要为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做贡献 (2002-12-17 20:01:03)
          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撰长文解读中国政治文明 (2002-12-05 10:20:59)
          中共十六大盛会落幕 众多媒体热议“政治文明” (2002-11-15 06:49:38)
          中国新闻周刊:谨防出现腐败 社区矫正的中国试验 (2003-07-15 00:29:18)
          中国新闻周刊:毕业即失业?谁抢了大学生的饭碗 (2003-07-14 10:25:59)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卢武铉:清明的政治是时代精神 (2003-07-07 09:07:09)
相关专题:中央领导“七一”发表重要讲话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