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中国政府正在从应急型的全能性政府逐步走向常态型的公共性政府,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正从领导层主导的模式,走上社会各阶层为了自身利益自觉实践民主原则,以务实态度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道路
本刊记者/苏琦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讲话之前,海外媒体多有揣测。这种以领导人的言行为指标来对中国民主化进程进行的预测往往失之于偏颇,而且这种思维模式本身也背离民主的理念。
如果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往下放,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扎实的民主化进程——从农村海选的日益完善,到新型工会选举的方兴未艾,从审计“风暴”揭示出的体制内监管创新,到淮河抗洪放弃“严防死守”、提倡以人为本。
民主已经从口号与概念一步步落实为程序的操作和具体议题的应对,并在操作过程中逐渐走向完善。这种民主化进程是务实的,方方面面的,已经超越了“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之争。
越来越规范的农村海选
在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担任客座研究员的何包钢博士十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农村的选举。“第一次去看农村选举,是1993年,那时我想这算什么民主。但是一年一年地回去,我看到了变化。”何包钢日前向媒体表示,中国农村民主制度近年来有实质意义上的进步,农村直选越来越规范,选举越来越有竞争性,越来越公正,一届选举比一届选举有进步。
何包钢说,看中国农村选举推行情况,主要是看选举规则和程序是否到位和执行情况。他说他所研究的浙江的村落50%~60%是完全按既定的法律程序进行选举,60~70%的村落都有两个以上的候选人。
民主首先是程序的民主,一旦确立了规范的程序,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会成为农民参与乡村民主建设的最大动力。何包钢指出:“村民对选举相当有热情,而这种热情主要出自经济动力,即分红权。村里越富裕的,农民的选举热情越高,因为选举权背后的经济利益越大。”
当然,光选举不是民主,民主包括权力平衡,监督决策机制。“在有的村子,花5000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拿到村民代表大会上讨论。有这样一个规则,腐败虽然不会完全被消除,但是会减少,大的腐败行为会受到更大的限制。不是没有人不想贪污,而是‘贪污’更难了。”何包钢说。
从权力的来源到权力产生的程序,再到权力的运作方式的转变,中国乡村民主朴素的实践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面貌。
广东工会的选举新风
提起工会,人们习惯上会把它定义为企业或工厂领导层的组成部分,属于管理者。目前广东如火如荼的工会直选正在将这一被扭曲的观念重新纠正过来。
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孔祥鸿日前表示,广东省12万多个基层工会中有1/3,也就是4万多基层工会是经过民主直选产生。直选产生的工会,承担着代表职工与资方谈判、签订集体合同、捍卫职工正当权益的职责。
一位曾经观摩一家企业工会直选的人士兴奋地说:“场面真是振奋人心,选举期间,由于被选举人人数太多,黑板上写不下名单,只好另外用纸写,写满候选人名字的纸在墙上贴得很长很长。”
为了获得职工信任,有的企业直选还要进行就职演说,接受质询、提问。直选是信任投票,而质询和提问则近乎“刁难”。当选时要进行一个小时的施政演说,其中半个小时要拿出来接受质询——演说和质询将候选人推向了矛盾的尖端,会员们提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虽然有些人已干了多年工会工作,但是接受质询时也难免手心流汗,讲稿都被汗水浸得模糊不清。
南华工商学院院长易江教授用“撬动了中国的社会深层结构”来形容工会直选的意义。他说,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是自上而下的,工会直选则是自下而上的。另外从思维方式来看,工会直选是从战争性思维(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向建设性思维的转变(讲求效益、相互调和、强调诚信),是从随机性思维向程序化思维的转变。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孔祥鸿也表示,工会民主直选不会产生劳资对抗,起码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工会讲求“双赢”,衡量标准是看工会是否做到了“两个满意”,即职工和经营者都满意。
审计“风暴”:体制内监管的新可能
权力的相互制衡是民主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李金华率领下的国家审计署所掀起的审计“风暴”,让人们欣喜地发现了利用体制内的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监管的新的可能。对权力的制衡需要制度的保证,而一项新制度的设立从产生到试验到确立,将会耗费相当大的资源,而利用现有体制内的资源对权力的滥用进行有效制衡,就是一种可喜的体制创新。
李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了国家审计署的一系列创新:“我们国家的审计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财务大检查。所谓财务大检查,就是检查偷漏税,后来发展到收入和支出审计并举,就是既要求检查税收,同时又要检查财政支出的使用情况。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变化,即从过去的专查收入或者收入支出审计并举,变为以审计支出为主。”
除了在扩大审计对象和范围方面的“有作为”,此次审计之所以被人称作是一场风暴,跟审计署主动将审计结果公诸于众是分不开的。
在解释这样做的动机时,李金华表示:“关于审计公告,我们有两个考虑:一、审计,统计,都属于政府行为,应该进行公开,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与老百姓的知情权。就像财政收入怎么用的,应该给纳税人一个交代。二、这对有些单位也是一个鞭策。现在有些部门不怕内部通报,你内部怎么说都行,它就害怕监督报道。”
第一个考虑是向谁负责的问题,说明了李金华率领的审计署对自己权力来源的清醒认识。第二个考虑则是对权力制衡原则的自觉地贯彻。
李金华说,这种制衡是双向的:“我们把公报公布出去,那么被审计单位也是要盯住这个公报的,你说的每句话,说得是不是准确,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了。你不准确的话,他会诉诸法庭去告你。”
从严防死守到以人为本
沉寂了11年之久的淮河在今夏重新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威力。然而与1991年相比,今年淮河防汛并没有出现过多的军民日夜奋战情况。
对此,淮河防汛总指挥部副主任徐英三解释说:“我们并不提倡严防死守,而是讲究以人为本,尽量让人和自然达到和谐统一,该行洪时行洪,该蓄洪则蓄洪”。
对徐英三的说法,舆论颇感振奋,纷纷以“耳目一新”形容之。田地暂时没有了,可以等洪水退去时重新耕种;财产没有了,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补偿,民众也可以通过双手重新创造;而人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人才是抗洪的价值根本所在。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正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所在。以人为本,科学抗洪,意味着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沉着、有序、冷静地制订灾民应急方案,妥善安置灾民,及时落实对灾民的补偿等等。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搞挑灯夜战工程,用“严防死守”来掩盖平时的工作漏洞与失误。
现实中这些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从应急型的全能性政府逐步走向常态型的公共性政府,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正从领导层主导的模式,走上了社会各阶层为了自身利益自觉实践民主原则,以务实态度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道路。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26期,总第1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