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英语流利思维开放 中国学生与布莱尔会谈表现佳

2003年07月23日 11:16


布莱尔夫妇七月二十二日上午在北京清华大学与师生座谈之后,应学生请求共唱一曲布莱尔当年在大学喜爱的英国歌曲,重温校园温情。中新社记者:贾国荣




布莱尔七月二十二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倾听一位研究生的提问。中新社记者:贾国荣

  中新网7月23日电 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昨天(23日)到访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进行圆桌会谈。香港大公报注意到这次会谈的“形式”,该报报道说,与代表老一代学人的清华校长顾秉林相比,清华学生的英语无论是发音还是流利程度都似乎更胜一筹。

  与政要交流,哪个学生不紧张?报道说,几年前,紧张的中国大学生们不得不临时使用了“连翻译都听不懂的外语”向外国领导人们提出问题,有刻薄的记者形容他们的发音是“农民英语”,更甚者就以此为据,抨击当代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水平。

  此次布莱尔与清华学生的交流是纯英语的,一位男同学虽也在发问时紧张起来,但在支吾片刻后,这个小伙子却突然道:“我有点紧张……但您的领带很漂亮。”引得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哄堂大笑———能够用英语和英国式的打趣纾缓气氛,足见学生们对英国文化的了解。

  报道回顾说,几年前,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到北大与学生交流时,使用了一张白宫的讲台,理由为安全考虑,但在北大的争取之下,讲台上贴上了北大的校徽———当时曾有人打趣说,这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此后小布什、普京、卢武铉见中国大学生,都是台上台下,所谓“咫尺天涯”。

  布莱尔此次选择了小圆桌———清华传播学者李希光分析说,这是因为布莱尔比较习惯一种类似于议会交流的方式,而清华的布置气氛上好似英国的下院———九十个学生散布在二十余张小圆桌旁,贝的桌子则在全场的中心,为照顾到全场学生,他不得不在回答一个问题时,转几次身。

  克林顿当年在北大遭遇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在夏威夷建设中国的军事基地,美国会怎么想?这个问题被形容为“当头一棒”、“下马威”和“火药味甚浓”。

  布莱尔昨天虽也被伊战和凯利之死“威”了几次,但亦不时收到“首相夫人赚钱更多,怎样平衡和协调夫妻关系”这样的问题,他回答“这标志妇女解放”,全场颇大笑了几回。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关鹏博士说,清华学生很好地调节了气氛,并关照了首相夫人的在场。

  尤其是清华的小女生,虽然盯住伊战问题不放,但提问的方式却是:“首相先生,您和我的父亲的年龄一般大,您看上去和我的父亲一样的慈祥,如果我是您的孩子的话,您能不能对我们的同学诚实地回答一个问题:你在伊拉克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撒过谎?”显然更加容易被布莱尔所接受。

  香港大公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布莱尔夫妇和清华学子此次的表现,是不是说明了中国、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一、表达方式越来越接近国际社会?二、思维方式越来越国际化?三、在国际话语系统中和泛此系统之外的环境中,活动能力越来越强?

  报道说,如答案肯定,则此形式,大有内容。(记者:周翀)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中新社特写:布莱尔与清华学子的“圆桌会”(图) (2003-07-22 16:50:08)
          快讯:英国首相布莱尔与清华学子举行圆桌座谈 (2003-07-22 10:41:32)
          布莱尔今与清华师生“近距离接触” 围圆桌交谈 (2003-07-22 09:50:58)
          花絮:清华师生用两个词概括与布莱尔对话的印象 (2003-07-22 20:20:48)
          多图:英国首相布莱尔回答清华大学师生提问 (2003-07-22 14:03:02)
相关专题: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