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1日电 有统计数据显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地位、科技地位正在悄悄滑落。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室的三位专家巨文忠、任锦鸾、田野在最新一期《瞭望》周刊撰文指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迫在眉睫。
谁能成为21世纪初全国经济发展的新龙头,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新亮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经济增长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从去年以来所显现出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劲趋势,表明中国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但文章指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地位、科技地位呈现落后之势。
文章列举数字显示,在科技投入方面,与1997年的数据相比,2001年京津冀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筹集额均出现下滑;而长三角、珠三角的相同指标则获得上升。另外,京津冀地区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的百分比一直处于下降态势,长三角、珠三角的指标则处于增长中。
同时,京津冀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由经济指标看,目前京津冀的整体经济地位还没有明显的下降,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实力正在下降,而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下降,必然会加剧这种趋势。
文章认为,目前的京津冀地区正面临“内忧外困”:
一是区域壁垒导致产业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这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首要矛盾。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比肩而立,产业结构非常类似,经济竞争的动机强烈,而开展互补性合作的动机很低。
二是外向型经济落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利用外资的数量差距很大。
文章说,从区域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看,理想的区域产业布局是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专业化中小城市(镇)形成外围和辐射区域,共同构成的一种巢状分层结构,这种区域产业布局有利于区域资源按照产业链的结构进行合理配置。
文章建议,京津冀地区政府应当尽快启动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破除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壁垒,立足各自优势,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根据经济收益的原则,整合京津冀以及渤海湾地区的存量经济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京津冀地区经济科技地位。理由有二:
其一,区域之间经济均质化与特色化程度较高,具有一体化的经济条件。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化与一体化也为区域经济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区域内彼此比较优势的特色化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彼此之间都可以得到由分工产生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收益。
文章亦指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该区域之间在市场基础上的整合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制度障碍,特别是财政税收制度。另外,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各地都是从本地封闭环境来发展经济,没有从区域分工协作关系上考虑如何有机耦合成一个整体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且缺乏相应的区域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