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5日电 综合香港文汇报消息,美国《商业周刊》在最新一期的社论中说,美国失业率高,不能怪罪中国。该刊的一篇专题文章更指出,搅乱美中关系,对双方都很不利。
报道说,该刊的这篇社论强调,中国是美国之外,唯一可以带动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以政治理由来诊断经济问题,可能会招致恶果。
社论说,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有其结构性背景,不能拿中国当替罪羔羊。举例而言,进口货便宜,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界都有利。再说,中国本身也是成长最快的美国出口市场--美国输出中国数额每年成长21%,对其他国家的出口成长只有2%。美国通用汽车卖给中国的数量比卖到欧洲的还多。中国的进口量已超过日本。
社论说,美国制造业移到中国去,和汇率没什么关系:90年代,人民币和美元的币值,和日圆、欧元比起来还相当强的时候,美国的公司就把生产线迁到中国大陆,如今,人民币和美元汇率都低,美国公司照样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大陆。“真有人相信,让人民币贬值30%,就能把玩具制造业吸引回美国吗?”
《商业周刊》指出,企业和金融日渐连结下,“融为一体的中美经济”正在浮现,这是事实。中国是“美利坚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炼。没有中国的话,美国的公司效率会更低,获利能力将降低,美国工人的薪资也会更低。
社论说,此外,没有中国投入的资金,美国将无法支撑钜额的预算赤字,因为美国人不储蓄,美国就有必要向外大量举债,从外国输入钜额的资金。其它国家购买美国股票和债券的金额减少,中国的央行趁机补空,大买特买美国的国库债,让美国得以维持低利率。
社论说,“美国的复苏,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样地,美国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成长”。
同时,《商业周刊》一篇专题文章认为,美国在贸易赤字庞大及失业率高企的问题上,把责任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出口急增以及人民币币值过低上。事实上,造成赤字及高失业率另有他因,逼使人民币升值对美国贸易及就业市场只会带来微不足道的影响。
《商业周刊》的文章认为,有关批评者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世界最大经济体系与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系之关系,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汇率关系问题。在过去一年,随着全球化跨国企业进入割喉式竞争的局面下,中美的经济已愈来愈不可分割及互相依赖。
美中庞大的贸易逆差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文章指出,这些数字掩盖了真实的现实:大量美国、亚洲及其它地区的公司企业到中国设厂,使全球企业得以受惠,消费者亦可以低廉的价钱购买高质素货品。在美国与中国大陆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美国与其它地区如台湾、新加坡、日本等的贸易逆差却在收窄。
事实上,中国自1994年以来的出口增长,有约65%并非来自本土公司,而是来自在中国设厂的外资,这些外资中有大量为美国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