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9日电 10月8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此外,温家宝总理还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使中国成了第一个加入这一条约的东南亚区外大国,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同一个地区组织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双方还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议定书等文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锡镇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上撰文称,这一连串为世界一惊的大动作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又一大手笔,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思想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又一重要体现。
文章说,这一举动标志着中国同东盟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必将大大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其意义十分重大。
推动东亚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东亚地区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是东亚各国人心所向,也是维护本地区繁荣稳定之必须。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国家就提出了建立东亚地区组织的建议,此后又为此而不懈努力。同时,建立东亚地区合作组织也成为中国中长期战略目标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此问题上一直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然而,作为本地区大国的日本对东亚地区合作的态度却不那么热心。中国和日本作为本地区两个大国本应携手合作,积极推动地区合作和东亚一体化,但日本却因种种困扰反应冷淡。中国曾多次向日本传递信息,希望日本在东亚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愿意同日本一道携手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然而成效甚微。鉴于日本的消极态度和地区一体化的急迫性,中国不得不考虑采用迂回战术,以东盟促日本。于是,中国、东盟从自身做起,率先采取行动,先造成一种不可逆转之势,从而激发日本参与地区一体化的意识。这才有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本次会议的一连串重大成果。
这些举动对日本果然有所触动。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10年内建成的计划提出之后,日本舆论界沸腾了。担心被边缘化,怕失掉对东亚的主导权,要求日政府采取主动,以及主张同中国共同主导等呼声开始在日本舆论界此起彼伏。日本的动机姑且不论,仅就日本社会对东亚一体化参与意识的涌动就足以说明中国这一迂回战术的灵验。
可以预料,中国正式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新步骤很可能产生连带效应,必将在日本社会产生回响。在其舆论的影响下,日本政府有可能步中国后尘,成为加入该条约的另一个非东南亚大国。毫无疑问,这将使整个东亚向一体化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永做好邻居、好伙伴的又一法律保障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东盟国家曾对中国抱有程度不同的不信任感。加之中国是毗邻大国这一天然特性又使得它们对中国心怀疑虑。这种近乎本能的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对中国来说,要使它们解除这种恐惧和担心并不难。其方法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靠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
其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东盟国家看到中国确实是诚心诚意尊重、理解、帮助他们,要认认真真地发展同他们的友好合作关系。这一点中国正在做,或已经做到了。从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中中国对一些国家所提供的单方面优惠待遇已经得到了证实。东盟国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其二,就是要公开正式地承担法律义务和做出政治承诺,用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就是同他们签署白纸黑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对于小国来说,有了契约在手,才有踏实在心。这两年,中国确实作了不少努力。去年中国同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使争吵多年的南中国海的热点问题大大降温。《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加入,将使东盟更加信任中国。此外,中国早已表示支持东盟的东南亚无核区的主张,并且承诺,一旦有关国家同东盟消除分歧,中国将立即签署有关无核区的条约。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将成为东盟小国信任中国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作为大国,中国能主动积极地将自己置于条约的约束之下,显示了它决不做以强凌弱的超级大国之决心,也显示它同邻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之诚意。
中国同东盟这一整体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显示了中国对东盟这一组织的重视、尊重和支持。中国虽然主张推动东亚一体化和成立地区合作组织,但这不意味着忽视、排斥甚至消化东盟组织。相反,中国会继续支持东盟的一体化进程以及东盟整体力量的加强。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外交上更加自信,不再担心在同一个集团打交道时,自己会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发表将使东盟国家逐渐相信,中国会接受和尊重东盟的整体身份,而不会对其采取分化、离间和各个击破的政策。
负责任大国形象再添光彩
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逐步意识到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应融入世界,同时也应为世界负责。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金融危机中的杰出表现和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大放异彩。在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然而在政治安全领域,仍显得缩手缩脚,谨小慎微。
近几年来,情况大有改观,至少在周边外交中,中国开始了全方位的对外合作,不仅局限于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而且已扩大到最敏感的安全和政治领域。中国已经意识到,地区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和社会的,而且是政治的和安全的;同时也意识到,要取信于周边国家,要在地区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全方位地融入地区社会,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制定和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
去年,中国同东盟一道就最敏感的南沙群岛问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今年,中国又正式加入涉及政治和安全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外交的大国风范:明智、大度、自信和成熟。
中国要扮演好负责任大国角色,就必须参与,要参与就必须全方位。这是历史使命的召唤。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的“结伴而不结盟”
中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这条路线的核心是不结盟、不当头、不称霸。对于不结盟,邓小平同志解释说,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包括不与任何大国结成同盟,不参加任何集团,不坐到任何人的车子上去,也不把一些中小国家拉到自己身边,自己当盟主。这样我们就可以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谁也不得罪。
那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否意味着放弃不结盟的立场?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所谓结盟,一般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签订带有防务性质的同盟条约,共同防守来自非同盟国对同盟国的军事入侵;在一个成员国遭到这种入侵时,其他成员国必须视为对自己的入侵,从而必须履行保卫该成员国的军事义务。当今,绝大多数地区合作组织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结盟。虽然有各种条约、协议以及组织章程,但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中国同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并不是结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也不是结盟,它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因此,加入东盟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同样不是结盟。加入该条约只意味着,为了该地区的友好合作与安全稳定,要遵守某些原则、规则,履行某些义务,做出某些承诺。
中国不论是同其他国家组成地区合作组织,还是加入其他合作组织的条约,都不是结盟,而是结伴,是交友,是合作。因此,结伴而不结盟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