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月十四日电题:阿罗约印象记
中新社记者 章新新
她个子不高,一身蓝灰色套装,画淡妆,戴耳饰。靠着木制皮椅高大的椅背,微笑面对访客,脸上写着浅浅的疲倦。
上周三,她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飞回菲律宾,当晚赶回马尼拉。周五上午,先后会见瑞典、卡塔尔、荷兰大使。十一时,她走进总统府会客厅,会见中国记者。
会客厅,面积不大。一张宽大的暗红色柚木办公桌,八把访客坐的黑绒面木椅。办公桌边的小木桌上,一盆鲜花盛开,黄的、白的,散发淡淡幽香。
在菲律宾地图挂图背后,站着一位壮汉,双手背后。他不时从挂图后边走出来,提醒访客:不要靠近主人──他用厚实的手掌拍打访客的后背。
她嗓音有些沙哑,偶尔咳嗽,用纸巾拭鼻。三十五分钟里,她一气回答了中国记者提出的十二个问题。获准采访后,记者被告知她不喜欢尖锐的提问,或会马上打断发问──“我不会回答。”
但整个访问当中,她和蔼,谨慎,机敏,干练,没有滔滔不绝,却有问必答,细心地选择用词。事实上,她不畏惧任何敏感的话题。
她直接了当地告诉记者,如果在明年五月的总统大选中获胜,她将“进行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决策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十月四日,在克拉克──她的家乡,她宣布参加总统大选,而二00二年十二月,她曾宣称无意连任。
七千一百零七个岛屿,七千多万人口,过去十年经济增长低于亚洲邻国,政治动荡,贫富分化,治安不靖──菲律宾面临艰难的挑战。
二00一年一月二十二日,尽管有争议之声,她还是大胆地进入了总统府,成为菲律宾第十四任总统。一米五六,五十四岁,三个子女的母亲,她将怎样面对危机?
马尼拉的观察家对本社记者说:“她没有身陷泥潭,已经是一个奇迹。”七月,她刚刚平息了一场未遂兵变。事后,她说,她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来改变菲律宾的社会。
“第一,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制度改革;第二,要团结国民,消除分化。”她对中国记者说,“政府的经济法案通过得很慢,如果能够通过修宪,将两院与总统制政府改为单一议会政府,可以拥有更稳定的经济政策,加快经济立法。”这是她第一次在与外国记者访谈中公开谈论她的竞选大纲。
她请中国记者给在香港的菲律宾人带口信:“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谢你们对菲律宾经济所作的贡献。大批在香港的菲律宾劳工已经登记参加明年大选的投票,我为此感高兴。希望海外菲律宾人借此团结起来。”很显然,她已经为获取选票展开游说。
她对中国相当友善。“中国是一头大象”,她用手比划,形容象的脚很大,“因为是大象,如果走错一步,对邻国会造成伤害。”不过,她声称,“中国是一头友好的大象,非常负责任。”在她座椅后的桌上,摆放一张她与江泽民先生身穿唐装在亚太经合会上海峰会的合影。她不掩饰她对唐装的喜爱。办公桌对面桌上,还摆放了两张她身着唐装的相片。
她对华人华社、对中华文化尊重有加。访问中她表示,她曾计划在菲高校中开设中文课,甚至“考虑为自己聘请中文教师”。
她是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乔治敦大学。获金融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博士。她是教师,曾任教菲律宾圣母升天学院。她是前任总统马加巴加的女儿,两度当选参议员。她是妻子,马尼拉政界时有关于她丈夫──一位律师、商人的风言风语。她是冲浪爱好者。求学时代,她喜欢上了冲浪──在海浪中放飞自己。
她更是一位参选总统的政治家。马尼拉报章说,从不参选到参选,这一改变显示了她作为政治家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力,因为现在形势对她有利。她对中国记者说,她希望通过参选“团结国民”。说完这些话之后,当天中午,她还会见了菲律宾警察总部高官。两天后,马尼拉警方宣称击毙了印度尼西亚籍“伊斯兰祈祷团”成员科兹。
此前的大选民调显示,她仅拥有一成七的支持率,排名第三。马尼拉观察家说,虽然看上去,她参选的势头正渐渐走强,然而对于她,一场政治鏖战,才刚刚开始。她就是阿罗约,完整的译名是: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一位菲律宾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