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6日电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近日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这也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首次将未来发展规划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方案。
财经时报报道说,此次规划招标单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的杨伟民司长介绍说,此次招标包括了“十一五”规划的部分前期研究课题,重点领域涉及小康社会的内涵、标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途径、制约条件和对策,“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三农”、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发展诸多领域的总体思路等。此外,还包括能源战略、水资源、国家经济安全等重大战略性问题。
“公开招标公告看似一则小消息,但传递的信息价值太大了。它预示着中国的政府咨询业从此有了生存环境。从政府决策角度看,则带来了部门决策向社会决策转变、封闭性决策向公开性政策转变、随即政策向程序政策的转变。”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博士评价说。
杨伟民介绍,早在“十五”规划编制时,政府也曾向社会征求建议,但当时是希望各界“献计献策”,其性质与招标完全不同。“规划招标,是政府花钱买思想。我们期待中的客户将是中国的兰德公司。”他说。
按照招标公告要求,中标的咨询机构一旦确定,发改委与中标者将签订合同,以法律形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辛向阳说,从商业活动角度看,规划招标其实是政府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商品买卖活动,买卖对象就是咨询方案。这就是国际上早已普遍存在的政府咨询行业。“成熟的政府咨询业,是政府规划招标有效的前提。否则,招标只能停于形式化。”
财经时报还报道说,目前政府部门的某些课题经费标准一般在5万~10万元。这一标准下的方案,一般只是围绕“重要性”和“意义”等概念性和理论性的一般建议,并非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方案。
“一个自然科学项目的研究经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但人们能接受,觉得值,因为科学是生产力的观念已成为共识。而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划领域,人们往往觉得方案不就是一个想法嘛,拍拍脑袋就有了,还需要什么经费?这也是长期以来社会宏观决策随意性的必然反应。”辛向阳说。
至于此次“十一五”招标的经费到底有多大规模,杨伟民司长解释“目前还无法确定”:一是因为招标公告发布后不知社会反应如何,投标者有多少,投标质量如何;二是经费动用的是2004年的预算,预算指标还没有下来。
据报道,杨伟民说:“为保证招标中体现‘三公’原则,发改委将组织专家评委会,对投标方案做科学论证。”
杨伟民司长介绍,为最终实现发展规划科学化,发改委还从法制保障角度做了长期准备。“自2002年开始,发改委就开始制定《规划编制条例》,已经形成了征求意见稿,目前正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准”。“《规划编制条例》的核心内容是规划编制的程序化问题。”杨对《财经时报》说。
通过招标、投标、专家评标等程序确定的规划具有严肃性。这次发改委的招投标程序是自行制订的,从性质看,属于人为、主观的程序确定,但随着程序的逐渐成熟,就变成制度化的程序;而一旦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便成了法律程序。“因此,发改委的这次招标,法律含金量应是相当高的。”辛向阳说。(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