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酒泉10月19日电 题: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前前后后
作者 魏军 张立新 聂少勇 王芮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早晨,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空晴朗,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天蓝色的发射塔架在大漠中冉冉升起的朝阳照耀下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熠熠生辉。没有多少风,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安祥与宁静。
辉煌历史
50年代末,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共和国领袖们做出了发展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和航天事业的英明决策。195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汇同特种工程部队和从各军兵种,地方建筑、铁路等部门抽调来的精兵强将以及各大院校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组织十万大军,开进绵延五百里的巴旦吉林沙漠,拉开了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综合试验靶场大会战的序幕。在这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最低温度零下34摄氏度的戈壁滩上,要建设一座高科技的综合试验靶场谈何容易!他们住帐篷、睡地窖,顶风冒沙、战天斗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硬是在两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用原始工具建成了靶场试验第一期工程,使靶场初步具备了导弹飞行试验的基本条件,令外国专家瞠目结舌。因为,根据他们计算,这些工程至少需要15年时间才能完成。1960年11月5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前来靶场主持试验的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这是我军武器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实现“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我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三颗星卫星。
1987年8月5日,第一次提供卫星对外搭载服务。
一座座丰碑的背后,浸透着共和国领袖和开国元勋的心血!1970年5月1日,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发射“东方红”卫星的部分人员;1965年6月1日至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先后五次亲临视察;1966年3月26日,邓小平亲临视察发射中心;1992年8月11日至2002年3月25日,江泽民先后两次亲临中心视察,并为发射中心题名“东风航天城”。
中国国防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聂荣臻元帅对发射中心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十大元帅最后陨落的一颗巨星,他把这里作为永久的宿营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从我国政治、军事、外交、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伟大决策,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进军宇宙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1986年3月,中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等人联名向党中央提交了标志中国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其中一个领域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着眼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伟大决策,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又一次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正式上马,发射场定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94年7月3日,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奠基,1997年竣工,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发射场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和航天员区六大区域组成,形成了航天员、应用、飞船、火箭、发射场及测控通讯等系统,从测试到发射,以及上升段、运行段、返回段测量,包括副着陆场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试验体系,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的“三垂”模式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技术,是我国航天测控领域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测控领域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一流的科技、一流的装备,一流的航天科技队伍,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100%的成功率,奠定了“世界领先、亚洲一流”的大型航天发射中心,也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着陆场七大系统。航天员系统负责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对航天员进行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研制航天员的个人装备和飞行过程中对航天员进行医学监督数据传输的有关设备,对飞船的工程设计提出医学要求。另外,航天员系统还要负责航天员的环境控制。外层空间的环境特点是高真空、高辐射、微重力。这些即是空间资源,又对航天员造成不利的生存环境。失重、真空、宇宙辐射都会对人造成伤害。针对这些环境因素,环控生保分系统要给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生活、工作的大气环境。
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研究所承担。应用系统是利用飞船仪器舱搭载科学实验仪器,来进行对地观测、空间探测、军事侦察以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试验。我们可以探测到的地球上各种生物光谱,判断农作物的收成、长势、病虫害以及森林植被情况,监测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森林大火等灾害信息。太空环境有助于我们研究许多生命和单晶材料的生长规律。我们通过对小白鼠生命细胞和化学材料的这些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我们未来的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之中!
飞船系统共有十三个分系统,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是中国实现载人航天的工具。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在上升段、变轨段和返回段中,他们都固定在返回舱的个人坐椅上。飞船在轨运行时,他们就可以去轨道舱中活动,做试验。
运载火箭是飞船的运输车。目前,载人航天发射火箭为“长征2F”火箭,推力600吨,是目前中国最高、最重、推力最大的火箭,其可靠度达到99.9%以上。火箭将飞船推到足够的速度才算完成使命,期间经过内蒙古自治区、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7个省、市、自治区,航程两千多公里。
测控系统是在飞船点火发射后,负责飞船从发射、运行并最终返回的全程测量和遥控。目前我国的测控系统设有四艘远航测量船,六个陆上测量站和三个活动测量站。测控系统是飞船和地面唯一的联系途径,它们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飞船的命运!
着陆场系统负责搜救航天员、飞船返回段测量以及返回舱的回收。他们要在飞船返回的第一时间内找到并打开返回舱舱门,解救航天员!飞船做完自主飞行后,将进行一系列调姿、变轨,然后返回地面。按目前的飞行模式,飞船将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如果主着陆场不具备气象条件,飞船还可以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着陆场。
回望神舟
从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正式上马起,研制试验的科技工作者们,历经七年的刻苦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大部分产品的研制。1998年3月,发射场、火箭完成了发射场技术合练,10月20日,成功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验证了火箭的逃逸救生功能。1999年6月,神舟一号专列进场,开始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艘试验飞船的发射试验。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历经夏、秋、冬三个季节,11月20日,“神舟”1号试验飞船发射成功,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这是由地面初样产品改造的试验飞船,初步考验了飞船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火箭系统功能的高可靠性!飞船在轨运行一天之后,成功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飞船返回舱圆满回收后,军委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副主席带领军委全体委员,亲临北京航天中心,视察了飞船返回舱并听取报告。
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飞船成功发射。这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正样发射试验阶段。
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飞船再铸辉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经受了一次全系统的考核。江主席在这里宣布,中国下一步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四号飞船再度腾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过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特别是经过神舟三号、神舟四号连续两次与载人飞行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飞行试验,航天员生活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考验了飞船和火箭各个系统协调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考核了飞船人工控制、自主应急返回等功能;考核了飞船载人环境,基本上是人的最终状态。
期间,应用系统也将进行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之初,就专门设置了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专门从事空间科学的试验和观测。过去十年之中,从事空间科学应用系统的科学家们进行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试验,飞船应用科学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过程当中,应用系统的投入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产生的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已经得到了回报。
“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为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航天员
与此同时,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也在一步步推进。航天员是从我国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精英,他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训练。挑选航天员就是一个很重要和复杂的东西,组织人员下到飞行员所在部队,进行走访,进行家族病史的排除,那么还了解一些很生动的,活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他在飞行过程中,曾经碰上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经历过一些什么样特殊的任务的考验,包括可能在飞行过程当中,出过什么样的飞行故障,和他是怎么样处置的,他的心理状态等等。航天员的选拔是一个严格的过程,可谓千里挑一。航天员训练也是有大量的前期工作的,按照训练的大纲和方案进行训练。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就是专业基础阶段,围绕着航天和载人航天,进行专业的基础理论培训,包括载载人航天理论,控制等,还有其他相关的这些专业,编制了专门的教材。第二阶段训练,主要是航天专业技能训练,为了着将来能够执行任务,一个系统一个系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进行相关的载人航天技能的训练,也编制了专门的教材,讲课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工程一线的专家,至少是副主任设计师以上的专家。第三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任务训练,这里面包括了野外的各种救生训练,如戈壁沙漠地区的野外救生训练,特别是航天员来说,综合素质培养的。那么更重要的就是为了任务,以飞行模拟器做主要现场,反反复复进行各种任务情况下的训练等训练。另外还包括政治理论教育、体能训练等。
今日航天城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戈壁大漠深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西边有绵延千里的马鬃山。大部分为戈壁沙漠,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这里气候为温带内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气候干燥,相对湿度3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0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则高达3600毫米以上,是降雨量的90倍。最低气温达零下34摄氏度,最高气温42摄氏度。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黑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从中穿流而过。弱水河是航天城赖以发展的源泉,也是额济纳旗人民唯一的生命线。这里生长着誉满全球的世界珍奇遗产——胡杨,弱水河岸的胡杨是世界仅存的三片森林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片森林,是竖在巴丹吉林沙漠西边的一道天然屏障。硝烟远去,新风渐来。古老的战场,如今又成为中华儿女进军宇宙的靶场!当“神舟”腾飞的火焰照亮那些残垣断壁的古城遗迹,这片曾经辉煌过的土地,再一次显示出它迷人的魅力!
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中心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新高潮。广大科技干部和部队官兵,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成了载人航天发射场,自办社会,自谋发展,使中心成为一个具有城市功能的军事管理区。如今的航天城绿树成荫,高楼林立,服务保障健全,文体设施齐备,教育水平逐渐提高,通信交通日趋完善,现代化建设步步攀升,一个凝聚着高科技结晶的综合性航天城正在崛起!
伴随着载人航天前进的脚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启动黑河治理、电网改造、水库加固等工程,封滩育林,改善环境,把这里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中心!
敦煌石窟的飞天壁画寄托了中华民族千百年前的“飞天之梦”,而今,中国自己的航天员将从这里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向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
圆梦九天
2003年8月5日和23日,神舟五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先后进场,完成了总装、测试以及船、箭联合测试。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也都先后进厂并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我国首飞航天员于9月17日第一次进场,完成了人、船、箭、地联合检查,成功进行了发射负八小时程序的演练,工作正常。发射前几天,船箭塔组合体已经垂直转运至发射区,飞船、火箭都已完成了燃料加注,国内外航天测控通信网已经全面启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全部工作已经顺利准备就绪。
深秋的东风航天城在金黄的胡杨映衬下显得美丽端庄,晨曦中的载人发射场在光环的映衬下显得壮观雄伟。
2003年10月15日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成功的日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实现的日子,炎黄子孙的梦终于在这一天要梦圆九天。
凌晨1点,我们有幸参加了这次载人发射任务的拍摄工作,虽然深秋的午夜已有几丝凉意,但当我们走进发射测试站的测试发射指挥大厅时,却被眼前的一切所深深吸引着,感动着,大厅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这里的参试人员已早早的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入8小时的准备程序。
在大厅第三排就座的是0号指挥员郭保新他正在不时的下达着指挥口令,此时他锐利的眼神变得严肃而沉稳,这已是他第五次担任0号指挥了,今天他的口令清晰而洪亮。时间在一分一秒的度过,各系统的总师、专家们全神惯注的注视着大屏幕。
位于航天城东南角的航天员小区会见厅内,灯火璀璨。今夜,中央领导人将在这里接见出征的航天员。
从千名优秀飞行员中层层挑选出来的14名航天员,经过五年多的培训,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处于一流,人人渴望乘坐中国的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获得中国第一航天员的荣誉。
今日来到的这三位航天员是第二次入住航天员小区问天阁公寓。经过一系列的生理测试、通信头戴通话试验及航天服气密性检查后,射前3时40分,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及参加任务的两名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在护送员的陪同下,由问天阁公寓医监医保室来到了玻璃厅。由于航天员在登舱进入太空前,已做过各种消毒处理,为防止各种感染,不允许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因而圆形的会见厅被弧形的玻璃墙隔成两块,透过玻璃墙,两厅的情况可以相互通视。会见厅玻璃墙上方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仪式”19个大字在灯光的照明下,熠熠生辉。
当身着我国自行研制生产航天服的航天员出现在玻璃厅内时,等候在会见厅里的任务指挥部、发射指挥部的领导及部分贵宾报以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左手拎着便携式通风机,右手不停地向大家挥动致意,脸上始终透示着一种坚强和刚毅。在护送员的帮助下,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与另两名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成品字形就座,护送员随即撤至玻璃厅外门口等待。三名航天员与身后巨大的国旗形相辉映,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历史将永远定格住这一瞬间,因为中国航天史上崭新的一页将在这里书写创造。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更是不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用手中的笔、相机、摄像机记录下这历史的瞬间。
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的陪同下,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会见厅,航天员激动的挥起右手,欢迎总书记的到来。
李继耐部长向总书记介绍了航天员的情况。总书记十分关心他的生活训练情况,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总书记关切的问航天员生活情况,并鼓励他们说:你们用实际行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飞向太空,党和人民感谢你们。我和全国人民深深祝福,等着你凯旋归来。
“我将牢记您的嘱托,决不辜负全国人民和祖国的希望,聚精会神的做好每个动作,为解放军、为中华民族、为祖国争光”。航天员杨利伟洪亮、铿锵的话语,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无比的刚强、自信、及战无不胜的勇气和决心。
会见厅里顿时响起了久久的、热烈的掌声。
航天员小区圆梦园场坪,在三盏聚光灯的照射下,如同白昼。桅杆上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飘扬。尽管戈壁深秋寒意早,可此刻航天人的心里却热血沸腾着。航天员杨利伟在护送员的陪同下,从会见厅南门专用通道来到了场坪。尽管步履让人看起来有点笨拙,可迈出的每一步是那样的坚实、稳健。早已等候多时的欢送队伍成两列向航天员挥手致敬,祝福航天员平安归来。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洪亮的报告声打破了静寂中的戈壁。
“出发!”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李继耐部长下达了出征的命令。
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与身后的另两名航天员紧紧的拥抱。在登上特1号车的瞬间,他再次向欢送的队伍挥手致意。欢送的人群久久的注视着离去的车队,直到很远很远……
在沿路布岗警卫的注目中,由先遣车和五辆警用摩托开道的车队一路向发射场前进。
车队驶到了发射塔架下的南场坪,特1号车稳稳的停在了塔架防爆电梯口南侧的位置,航天员杨利伟将由此登塔、进舱。
在迈入电梯的刹那间,航天员杨利伟又一次转身挥手致意。
早先下车的任务指挥部及发射指挥部成员在电梯口的东侧已列好队,为航天员杨利伟登舱作最后的送行。
电梯的门慢慢的合上了……
“敬礼,中国的航天员”。祝福你,一路平安。
“神舟五号报告:三小时准备完毕”。发射场传来了航天员响亮的报告声。
5点58分航天员杨利伟到达发射塔架在进行完了一切进舱后检查后,6点15分航天员杨利伟进入舱体,在舱体接受了与地面的话音检查和气密性检查,一切正常后返回舱舱门关闭。7点20分各系统老总签发发射令。
东方泛出的鱼肚白,为晨曦中的发射场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温柔的外纱。
30分钟的口令下达后,此时此刻,火箭系统、飞船系统的工作一切正常,整个大厅内的老总、专家、参试人员正严阵以待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
“10、9、8、7、6、5、4、3、2、1、点火!”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平台火光顿起,橘红色的烈焰裹挟着蒸腾的水气顺着双向倒流槽喷勃而出,向上拱起,形成合抱之势,将乳白色的船箭联合体轻轻托起,徐徐上升。几秒钟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破空而来,并迅速地笼罩了你的周围,让你无法判断这巨大的轰鸣声究竟是来自哪一个地方,而双脚下那随着轰鸣声快节奏微微颤抖的土地会进一步迷糊你的理性判断,这声音真的不是来自你眼前那徐徐上升的蒸腾的烈焰,它只不过是一幅几近完美的图画,而声音却来自他处,来自你的四面八方。
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是既紧张又兴奋,他们期待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飞船升空后,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航天员杨利伟,人们悄悄的注视大屏幕上的他,终于在升空后的几分钟他动了动,他看着大家传回话音说:“飞船一切正常”顿时大厅内响起了如潮水般的热烈掌声,这些个奋战的日日夜夜,只有此时老总们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微笑,载人航天10年的不懈努力,都在航天员杨利伟迈向太空的时候化为幸福的回忆;那微笑是发自内心的,那微笑是几代航天人青丝变白发的艰辛。
望着1500米处飞船飞走后留下的发射塔架,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大厅内激动的泪水,尽情的欢呼,情不自禁的拥抱…….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终生最难忘的。
“遥看琼楼舞清影,今朝神舟上九天”。
这一天,中国航天腾飞的乐章又一次奏响了最摄人心魄的交响曲,中国用自己的飞船将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迎来了永载史册的日子,从此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
这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中国航天史上铸就的又一座巍巍丰碑,中华儿女将在浩淼宇宙的雄伟战场上大显身手!
“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以及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坚定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