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爱心之旅随笔:萧山:山林中的那座小屋

2003年12月08日 16:07

  前天,宋体金、我、韩雨亭和王菲一台车,一个采访组。

  早上八点半出发,从杭州到萧山的路上,就不时地遭遇堵车。走曙光路、西山路,沿着向百姓敞开了襟怀的西湖边的大道,穿越虎跑山和大慈山,走走停停,颇费周折。直到过了钱塘江大桥,路才顺畅了些。

  萧山区,属杭州市所辖。它位于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交汇的三江口上。三江,都是长江的支流,也是千年京杭大运河的源头。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兴盛之地,如今也是浙江省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区之一。钱塘江观潮节,和萧山文化节一样热闹非凡。虽然浙江人大都把西湖看成美丽和魅力的精华所在而珍爱有加,但是萧山人却已经在探讨市场经济从西湖时代跨越到沿江时代的应对战略了。沿江的花园别墅洋房高楼,并不亚于西湖西子之美。沿江的工业开发区,为百万人的萧山那每年30多亿的经济收入增添了不小的分量,也为萧山人话语中的自豪提供了注解。

  不过,我们今天没有在江边停留。也没有在市区停留。在杭州市残联副理事长汤建新和宣文部副部长方春女士的陪同下,我们的车子一直开到河上镇,开过蒋家坞,一直开到塘村,去看望几位在那里种果树的残疾人朋友。城市的风景已经被田野里金黄的稻田所替代。柏油马路已经被乡村的土路所替代。这时,已经将近11点了。穿过了村庄。穿过了田野。穿过了一条之字形的小路,直到终于没有了路。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着绿色的山了。

  两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就建在比小屋略大一些稍稍平整一点的半山坡上。门前,晒了些刚收获的黄豆荚,也有一些正在包装发货的萧山蜜梨的纸箱。一条狗,懒散地睡在那坡下向阳的土窝里,一群土鸡在林间的空地上走得优雅自在。屋门口,挂了一块小木板钉的牌子,虽然粗糙,名称却有些大:萧山区水果行业协会。显然是经常有些种果树的朋友来聚会的地方。而屋里,则挂着蒋家坞塘村果园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这家果园,是来自浦阳镇中央坂村的残疾人俞益烈从塘村承包下来,又招收了众利村和塘村的4名残疾人朋友和两个健全职工办起来的。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170亩果园。种了120亩萧山蜜梨、5亩枣,还有两亩种了樱花树的苗圃,以及东边30亩水面的小水库。

  今年42岁的俞益烈,是小时候生病打针把一条腿打成三级残废的。每每谈起,都会痛恨害人的庸医。他一直坚持读到高中毕业,这在他们那里已经很稀罕了。但是,毕了业,他也没有放弃爱学习、爱钻研的习惯。种庄稼,种果树,都想着怎么高人一筹。而这,只能通过农业科技。他自己学习,还带动大家学习。在浦阳镇,就是远近闻名的农业科技带头人,他种了50亩萧山蜜梨,年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也凭着一手好技术,带动了周围的农户靠特色种植业致富。他种的蜜梨,在萧山区农业局拿了一个金奖、一个银奖。但是,他的胃口大了,附近已经没有了空间。于是,去年他和妻子来到这里发展。两个孩子也带来在附近上学。他自己带来一部分资金,又靠各方资助和农村的科技扶贫贷款,把山上铺设了喷灌设备。他说,梨树,对水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蜜梨,更讲究灌溉条件。所以,这第一笔大投入,就先从水上下手。铺管子,挖水库,都花费很大。一年以后,每亩地要向村里交50元承包费。他说,比起在浦阳,这里条件要差一些,以前当地人种的梨果,撂荒的不少。现在是投入期,间种些作物,只有一些零星的收成。但是7名职工,每人一年也可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了。两年前栽的梨树,长势不错,明年就可以收梨了。现在市场也不错,内销外销都看好。他已经为自己的新梨注册了“河上牌”萧山蜜梨的商标。

  从山坡上,可以不时看到粗粗细细的白色PVC管道和探出地面的龙头。山林里,有哗哗的山溪水在看不到的地方流淌着。

  面对着那层层叠叠的山峦,俞益烈被山风和阳光涂抹得黑红的方脸膛上,挂着憨厚的笑容。两颗小虎牙也翘翘的,显得更加洁白。

  我们一边吃着在炉子上烤得香喷喷的山芋,一边听着那些果树的故事,山林的故事,人的故事。苦、辣、酸、甜。艰辛备尝。俞益烈说,这里夏天会很热,但是山林里很凉爽。这里冬天会很冷,但是小屋里很温暖。山林里的这间小屋,比起城里的那些高楼豪宅,实在太小太小,却因了农业科技和人的光彩而成了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

  (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专题:华夏爱心团爱心之旅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