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七日电 题:抗日战争是中国内政外交的转折点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建朗
中新社记者陶社兰
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其后的十四年,中国人民以三千五百万的伤亡和五千六百多亿美元的损失,赢得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的胜利。同时,由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使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国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建朗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内政外交的转折点。
着力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王建朗博士,著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中日关系史话》等历史学著作。他认为,从内政方面来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轻易地占领了中国东北,继而又先后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尤其是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种危机面前,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促进及全国人民的努力,形成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局面。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实现了和解,像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陈铭枢等地方实力派,都在抗日的旗帜下团结了起来。
战前,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不允许反对派的存在。而战时,言论自由、结社自由都比战前宽松,不仅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地位,一些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宪政制度的民主党派也陆续成立。战时先后掀起了两次颇有声势的民主宪政运动,民众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走向。
从外交方面来看,战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列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租界及租借地、内河航运权等特权,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完整。战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五强之一。
王建朗说,看一个国家的地位,有没有不平等条约是标尺之一。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一百年里,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民国以后,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在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一九二五年后,北洋政府的修约运动取得了一点成就,到一九二八年南京政府统一全国,进行“革命外交”,收回了一些主权。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目标仍未达到。抗战时期,中国终于实现了废约。可以说,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之后的中国,至少在法理上与其他国家处于平等地位。
抗战胜利,还使得中国收回了过去丧失的领土。比如台湾,一八九五年清政府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霸占了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中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大国地位。战前,积贫积弱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参与国际事务。抗战后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九四二年,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首脑出访印度,试图调解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分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国访问并参与国际事务。在开罗,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三巨头会谈,讨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等重大国际事务。尤其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肩负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建朗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了,从这场战争中,要记取的最重要教训就是自己必须强大。如果当年中国的实力能有日本的一大半,日本便不敢贸然发动侵华战争。今天,中国人需要一种比较理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应该从长远着想考虑中日关系,不管从战略意义上还是经济发展上来看,中国都需要一个友好的近邻。对于日本来说,必须正确认识历史问题,要想把历史那一页翻过去,必须通过正视历史以期获得别国人民的谅解来实现,而不是通过遗忘或歪曲历史来强行把这一页翻过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