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十四日电 题:两个战场配合促成中国抗战胜利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曾景忠
中新社记者陶社兰
“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积极配合,共挽国殇,对侵华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杰作。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促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曾景忠接受本社记者访问时这样认为。
曾景忠从八十年代开始着重研究中国抗战史,一九九一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成立后,他担任所属《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的执行主编,目前他正与同事合作编写多卷本的《中国近代通史》“抗战卷”。他说,近百年来,侵略中国、对中国危害最大,打乱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恰恰是日本。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抗战史研究逐步形成高潮,史学界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配合促成中国抗战胜利给予积极的评价。
曾景忠认为,人们习知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分为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实际上这两者是就抗敌所处战线和区域而划分的。从总体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统一的战场——中国战场。不能把抗日战争看成两国三方的交兵,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从战场布局来讲,“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是全民族抗战战略上的需要,又客观反映了国共两党两军的实际情况。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拥有二百万正规军,举凡兵力、装备、训练、给养,无不远远强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担负正面战场的正规战,势所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数量少,装备差,但能打游击战,善于组织民众,独立作战和生存能力强,擅长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在两个战场形成夹击的战略态势下,日军陷于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被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发挥核心作用,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正面战场在敌后战场的有力支援与配合之下,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略性战役,毙伤俘日军二十五万,牵制日军七十余万。当正面战场进行徐州、武汉会战时,八路军主力施以援手,挺进冀鲁平原。特别是一九四0年六七月间,侵华日军溯江而上造成威胁重庆之势时,八路军于八月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先后有二十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大大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一九四四年春,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打通中国大陆至东南亚的交通线,正面战场严重受挫,八路军、新四军即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日军,在打到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曾景忠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弱国抵抗强国的持久战争,中国不仅在军事上抵御日本的进攻,而且要在政治、外交、经济各个领域与敌周旋搏斗,而军事抵抗的战略又与政治、外交、经济的抗日战略紧密相关,互相配合。
曾景忠强调,不能把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分割开来。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牺牲的将士达三百二十多万,进行了二十多次大会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三十四万将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两个战场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欲战胜强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惟有举国同心,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完)